在城鎮化快速發展進程中,我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形勢嚴峻。體制不順、缺乏規劃、資金匱乏、運行管理技術力量薄弱,造成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進展緩慢。如何破局?
江蘇省常熟市近5年來在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方面開展了有益的探索。2008年,該市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能力僅為2.32萬立方米/日,到2012年年底提升到15.5萬立方米/日;農村污水管道從75公里增加到870多公里;新建污水提升泵站48座;農村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從29套增加到374套,農村4.35萬戶居民的生活污水得到有效處理。該市的經驗值得借鑒。
理順管理體制 明確目標責任
從2008年下半年開始,常熟市針對城鄉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多頭管理,權責不明的問題進行調研。從如何實施依法監管,如何強化行業管理以及如何調動各鎮、部門積極性角度出發,明確了市環保部門依法監督、市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為行業主管,其他部門協調配合的城鄉生活污水治理體制。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以下簡稱市住建局)作為全市城鄉污水治理行業主管部門,負責全市城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行業管理工作。該市組建國資性質的江南水務有限公司,具體負責該市城鄉生活污水治理項目建設和運行管理工作。市住建局下屬市政公用事業管理處負責排水管理工作,既統一了建設運行主體,又實現了管干分離、建管分開。從體制上理順了管理關系,為全面推進城鄉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奠定了基礎。
科學規劃布局 覆蓋全市城鄉
常熟市住建局從2008年底開始,著手編制全市域生活污水處理專項規劃,打破行政區域界限,合理布局污水處理系統。以集中式污水處理系統為主、農村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為輔,做到專項規劃全覆蓋。在規劃中重點探討和解決了3個問題:
一是打破行政區域界限,優化布局污水系統。該市原有33個鄉鎮,經多輪調整合并為10個鎮和兩個開發區。在污水處理專項規劃中,綜合考慮集鎮規模和發展規劃、原有設施狀況、人口集聚程度、管線延伸長短等多種因素,打破行政區域界限,確定了9個農村污水處理系統,其中利用已建污水廠4座,規模6.2萬立方米/日,新建污水廠5座,規模8.5萬立方米/日,規劃污水主管道350公里,覆蓋范圍760平方公里。該市碧溪、古里、董浜3個鎮生活污水全部送至鄰近開發區、鎮污水廠進行處理。農村區域按照水域保護要求,規劃分散式處理設施。
二是選定規劃標準,合理確定建設規模。農村生活用自來水的用水量遠遠低于城市用水量水平,與城市用水定額相差更大,如何確定規劃指標對污水處理系統的規模和投入影響巨大,如果盲目照抄城市標準,可能造成很大浪費。該市對縣域農村自來水用水情況作了詳細調查,確定了鎮域人均綜合生活用水量指標為“近期2010年100升/人·日、遠期2020年150升/人·日,農村人均綜合生活用水量指標為近期2010年40升/日、遠期2020年60升/日”的規劃指標。集中式污水廠排放按一級A標準設計,農村分散式處理設施參考一級B標準。經過幾年建設實踐,這些標準滿足了該市經濟社會發展需求。
三是生活工業綜合配比,污水系統高效覆蓋。常熟各鄉鎮工業經濟發達,產生的工業廢水量也很大。專項規劃階段明確各工業園區的工業廢水由工業廢水處理廠處理,由市環保局直接監管。在城鄉生活污水規劃范圍內的工業企業的廢水接入生活污水處理系統。在污水處理廠規劃設計中也充分考慮了混合污水的處理工藝。規劃全市生活污水集中式處理規模30.5萬立方米,工業廢水集中處理規模約13萬立方米/日(不包括用水量大的企業的點源處理污水廠),兩個系統界限分明,覆蓋全市。
加大財政投入 保障項目實施
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投資巨大,靠鎮村財力無法解決。在政策保障上,該市明確了以市財政為主、鎮村財力為輔的投入機制:全市生活污水處理廠、污水主管道、鎮建成區小區收水管道、污水提升泵站建設由市財政負責投入。農村居住區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建設采用“以獎代補”方式,由市財政按照實際工程量的80%予以獎勵,另20%由鎮、村財力承擔。另外,農村分散式處理設施運行電費由市財政承擔80%。上述政策大大減輕了鎮、村的負擔,提高了積極性,從原來的“盡量少做”轉為“爭取多做”,保障了城鄉污水工程在各個鄉鎮順利推進。村莊生活污水收集處理由各鎮作為建設主體,采用兩種方式:一是靠近污水主管道的列入規劃收集范圍,收集后通過管道送到集中式污水處理廠處理。二是遠離污水管道覆蓋范圍的村莊單獨建獨立式污水處理設施。經過近幾年建設,常熟市農村集中式污水處理廠改變了原來“小型、簡陋、分散”的狀況,逐步形成了9個系統,含9座污水處理廠、48座提升泵站、800多公里污水管道。同時,農村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不斷增加。到2012年底,已達111個點374套,工藝選擇逐步統一,建設質量不斷提高。
在運行管理上,針對集中式和分散式處理設施的不同特點,采用兩種不同的運行方式。集中式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運行:除濱江污水廠、中創污水廠、常昆污水廠分別由開發區委托運營和民營投資運行外,其余由市江南水務有限公司統一運行維護。分散式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運行:該市與中科院生態中心等機構聯合,就農村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和運行管理作為專項課題進行研究,通過示范工程建設、運行管理模式分析、運行維護實例研究等,初步形成了一套農村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管理、運行維護的標準和有效模式,特別是在運行維護上,嘗試建立了市場化、專業化巡檢模式,使分散式設施的正常運轉率長期達到90%以上。
本報記者 劉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