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3年,江蘇將以每年解決300萬村民的安全用水問題為目標,經過3到5年的努力,解決48個縣(市、區)1482萬農村居民飲水安全問題。
記者從江蘇省水利廳了解到,我省于2004年啟動了以全民飲用安全水為目標的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到2012年底,已解決了1776.7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提前完成國家核定的農村飲水安全任務。但目前在一些偏遠地區,仍有1482萬農村人口存在不同的程度飲水問題。經過近10年的努力后,村民的安全飲水問題仍然艱巨,農村安全飲水工程難在哪?怎么解決?具體目標如何?就這些問題,記者近日展開調查。
“子女回家,最不適應用水問題”
如今,農村家家戶戶通了電,修了路,最不方便的就是這用水的問題。在鹽城阜寧的亭翅崗村,村民朱月生告訴記者,這些年,在城里打工的子女回家到過節,抱怨最多的不是通訊和飲食,而是用水問題。“現在家里吃的也豐富了,電視、電話都通了,就是喝水用水要等,每天就供兩次自來水,好不容易等來了,水流小的像條線。”朱月生說。
水流小是因為水壓小。該縣溝墩鎮條崗村的王學玉老人家里新買了太陽能熱水器,本以為可以洗上不費電的熱水澡了,可因為水壓太低,水上不了二樓。無奈之下,他想了個笨辦法,用水舀一勺一勺地把水灌進熱水器里,可每灌滿一次就把老兩口累得夠嗆。
不僅用水難,在很多偏遠地區,水很不好喝。據阜寧縣副縣長朱玲介紹,阜寧農村居民飲用的水主要是村里小水廠抽取的地下水,地下水含鹽量高、硬度大,不少村民患上了腎結石、膽結石。9月15日,在阜寧縣蘆蒲鎮的長北村,記者從村民孫朝玉家的小水井打了一桶水,看到水的顏色發綠。村民告訴記者,深井水不僅喝起來有苦澀的味道,就連家里長期燒開水的壺也結了厚厚的水垢。
小水廠送來的自來水不是安全水
在與省水利廳信息中心副主任吳卿鳳交談中了解到,在蘇北農村,不少農村居民都有“四環素牙”,牙齒發黑黃還不平整,還有些村民患有結石病,這都是由于長期飲用含鹽量高的深井水造成的。
不僅是深井水,一些村民家里喝的自來水也并不安全。據省水利廳廳長李亞平介紹,一直扮演者農村自來水供應主力的小水廠是目前農村飲水不安全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方面,小水廠歷史久遠,規模較小,運行時間長,有的水質與水量不達標,無法滿足居民用水的需求;另一方面,如今人們對生活用水的評價標準有所提高,而小水廠制水功率低,無法滿足供水需求。”李亞平說。不論是小水廠還是地下井水往往都不能符合現行的國家飲用水標準。
如何讓這1482萬農村人口像城里人一樣,吃上放心安全的自來水?李亞平表示,各部門將合力加強與區域供水的對接,抓好規劃,抓緊落實,嚴格管理,以確保區域供水順利推進。
區域供水是解決農村飲水安全最佳方案
混凝、沉淀、過濾、消毒……9月17日上午,記者在江蘇東臺市的南苑水廠,見識了長江水“從水源頭到水龍頭”的處理全過程。當地水務局局長朱月告訴記者,今年10月底,東臺市113萬人口將全部喝上同源同質同價的自來水,而在全省實現這個目標還需要5年的時間。
“我們盼了多少年啊,終于喝上和城里人一樣的自來水了!而且24小時都有水,水費也和從前差不多!”走訪中,東臺市堤利村村民何平高興地告訴記者。堤利村屬于東臺市沿海地區,村民們喝深井水由來已久,是典型的苦咸水地區,通過國管網改造工程,市里的自來水管很快鋪到了村子里,何平和他的鄉親們全部喝上了長江水,水質好了,供水時間也正常了。
“江蘇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的目標就是實現城市和農村用水‘同網、同質、同源’。通過管網改造工程,把供應城市居民的自來水延伸到農村,實現區域供水是解決農村飲水安全的最佳方案。”水利廳廳長李亞平表示。
據介紹,目前,江蘇省蘇南、蘇中地區區域供水覆蓋已經超過90%,蘇南地區已經實行全覆蓋。蘇北地區相對薄弱,推進率為55%。區域供水的過程中,主要面臨著農村供水體制的轉換問題,即需要通過區域供水取代小水廠供水。據悉,目前通過政府的收購、批發與零售以及股份合作等多種方式,我省已取消了4000多個小水廠。
如今,江蘇省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進入攻堅階段,截至今年9月,蘇南、蘇中地區已基本實現區域供水,蘇北仍有部分地區尚未完成。為了進一步提高江蘇農村居民飲水水品質,我省加快推進新一輪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力爭每年完成300萬人飲水安全建設任務,經過3到5年的努力,解決48個縣(市、區)1482萬農村居民飲水安全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