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雨污分流工程數年來爭議不斷 治污效果成疑
昨日上午,有媒體報道稱,南京雨污分流工程沒開工的將全面暫停,已開工的將盡快整治、"收邊收口"。
此前的10月16日,南京市市長季建業被中紀委帶走調查。而雨污分流工程是季建業任南京市市長期間力推的主要工程之一。由于民間對此工程批評聲頗大,南京有不少市民推測此項工程可能因季建業落馬而停止。
查詢得知,該工程在2013年初已經列入南京《"十二五"期間污染減排和生活污水處理能力提升實施方案》。南京市環境治理綜合指揮部一位工作人員告訴本報記者,相關規劃不會因為一個人的個人問題而全面推翻。 [詳細]
新聞回顧:飽受爭議的南京"雨污分流"工程
雨污分流,是一種排水體制,是指將雨水和污水分開,各用一條管道輸送,進行排放或后續處理的排污方式。
雨水可以通過雨水管網直接排到河道,污水需要通過污水管網收集后,送到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水質達標后再排到河道里,這樣可以防止河道被污染。
我國以前由于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比較落后,沒有對排水管道根據水的來源進行分設,采用的是雨水和污水合用一條排水管道的形式,即合流制的排水系統。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環境意識的增強,再加上水資源越來越珍貴,為了能夠更好的利用各種水資源,開始實施雨水和污水各用一條排水管道的排水方式,就叫雨污分流。
專家預測,未來幾年內美國的制造業很可能會利用天然氣價格低廉的優勢重振旗鼓。普華永道預測,在2025年之前,這場頁巖氣革命會為美國制造業新增一百萬個工作,同時讓制造業年成本下降1160億,F在,許多化學產品制造商已經不再用石油,而是用天然氣為基礎來制造丙烷、丁烷以及制造油漆乃至半導體的原料。
實行雨污分流后具體有什么好處?
由于雨水污染輕,經過分流后,可直接排入城市內河,經過自然沉淀,即可作為天然的景觀用水,也可作為供給噴灑道路的城市市政用水,因此雨水經過凈化、緩沖流入河流,可以提高地表水的使用效益。同時,讓污水排入污水管網,并通過污水處理廠處理,實現污水再生回用。雨污分流后能加快污水收集率,提高污水處理率,避免污水對河道、地下水造成污染,明顯改善城市水環境,還能降低污水處理成本,這也是雨污分流的一大益處。
雨污分流便于雨水收集利用和集中管理排放,降低水量對污水處理廠的沖擊。將會大大提升城市的環境質量、城市品位和管理水平,切實改善廣大市民群眾的生存環境和生活質量。


國內案例
中山市
2012年4月18日,中心城區雨污分流工程啟動。按照 《中山市中心城區雨污分流工程工作方案》,中心城區雨污分流工程將于2014年6 月底前完成。
沈陽市
2010年率先啟動的雨污分流排水項目建設,計劃投資估算為18.49億元,主要包括川江街、樂山路、怒江西街、西江街、黃河大街北三環出口、黃河大街、遼河街、黑龍江街、怒江街、淮河街、嘉陵江街、武當山路、五愛街、風雨壇街、奉天街、南運河截流等項目,將新增分流制排水管道長131.39公里,雨水泵站6座。
南京市
2010年底,南京主城區推行的雨污分流主要是圍繞"一湖一河"(玄武湖、金川河)流域以及鎖金村片區。從2013年開始,南京市域范圍11個區,都要進行大范圍的雨污分流。
質疑:南京巨資打造雨污分流工程治澇 失敗的模仿秀
南京從2010年起到2014年底投資180億元實施水環境整治工程,其中雨污分流是這一工程的核心。所謂"雨污分流"工程,指的是讓城市污水和雨水,進入不同的管道,最后分流進入污水處理場所。這樣做的好處在于,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快速地讓城市雨后積水可以迅速排出,另一方面是可讓居民生活污水集中收集處理。
南京市計劃自2010年起到2014年底,投資180億元實施水環境整治工程,特意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了雨水管、污水管的的管徑。
由于合流制管網的設計過多考慮雨水的排泄,水力坡度取值一般較小,導致旱季污水中的沉積物、垃圾、建筑施工的泥漿大量淤塞管道,反而更加影響南京內澇排除


南京雨污分流為何不行
南京雨污分流工程盡管投資巨大,但這項工程并非適合南京,而且南京在設計排水工程的抵御期也只將暴雨重現期設定為半年到3年一遇,在實施過程中,大部分城區普遍采取標準規范的下限,國外的城市排水標準普遍采取最高:紐約是"10至15年一遇",東京是"5至10年一遇",巴黎是"5年一遇"標準。除排澇不利之外,南京市平均每天還發生挖管道等導致的爆管事故達30多起。
南京治內澇把希望寄托在雨污分流工程,忽略了城市留水系統的建設,應像德國一樣對城市路面鋪設透水磚讓雨水集中滲透入地下雨水收集管道中,以此應對沒有按國家標準降下的大雨。
南京城市排水系統設計標準低下:僅抵御1年1遇暴雨
在設計方法上,大部分城市仍沿用上世紀50年代前蘇聯的設計理論,在模擬仿真、計算精度和適用性等方面,明顯落后于發達國家普遍采用的計算機模擬仿真技術。而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導致的氣候亂象增多,大雨出現的頻率也有所提高。例如有數據統計過去30年中,上海的暴雨數量和降雨強度均有明顯增多的趨勢。大暴雨平均為半年一遇,而特大暴雨或降雨超過每小時100毫米以上的暴雨共有11次,為三年一遇。顯然,上海的雨水排水系統已經無法滿足城市發展的需要。
德國
"雨污分流"工程在上世紀已經被一些發達國家采用并取得有效成績,德國是將雨污分流工程產業化和系統化的國家,從其在一百多年前在青島殖民地時期建造的地下排水系統可見一斑。但是德國并非百分百完全依賴雨污分流工程,城市規劃者也充分考慮到了雨水傳輸和存儲功能的建設。
對于降雨徑流的貯存形式,家庭中一般采用預制混凝土或塑料蓄水池。居民區一般采用人工湖或構造水景觀,或者通過綠地、花園或人工濕地增加雨水入滲。德國的雨污分流成功之處在于,他們將雨水的傳輸儲存與城市景觀建設和環境改善融為一體,既有效地利用了雨水資源、減輕了水處理廠對雨水處理的壓力,又有效地改善了城市景觀。
日本
日本在上世紀放棄了大規模雨污分流工程,只是采用部分城區使用分流系統。為應對城市水災,某些城市還特意修建了10米直徑的地下河,例如大阪將地下河修到地下27米深,東京更是深達60米,正是這些地下河保證了城市的防洪安全。此外,日本廣泛使用的是"共同溝"排水綜合管道。到目前,日本已有80多個城市建成了共同溝,總長達1000多公里。東京的G-Cans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路,目的是東京夏天雨季發生洪災時,可將地面積水經由地下排出。
瑞典
瑞典最初把城市排澇工程寄托在雨污分流上,在發現并不適合本城特點之后就放棄了這一工程。取而代之的是,通過擴建下沉式綠地、鋪設透水地磚、充實地下水、利用屋頂集雨等方式,變"排水"為"留水",用技術和科學規劃來部分彌補消失的河流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