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性別:女
職務:總院副總工程師/專業院總工程師
職稱:教授級高工
單位: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
負責的重點工程包括:擔任國家重點項目“國家體育場(鳥巢)”的專業第一負責人,從方案—初設—施工圖—施工階段的工地配合—奧運會期間的保駕護航,到現在還在進行的根據賽后運營進行的改造項目:奧運博物館、鳥巢創意文化中心。項目獲得2008年度全國優秀工程勘察設計金獎,本人獲得2008年度北京市奧運工程規劃勘察設計與測繪行業優秀人才獎。奧林匹克公園瞭望塔施工圖設計,擔任專業第一負責人,獲2012年度獲全院優秀設計一等獎(公建類施工圖綜合獎和給排水單項獎)。海南國際會展中心,建筑面積13.5萬m2,是海南省重點項目。擔任專業第一負責人。獲2013年度全國優秀工程勘察設計行業建筑工程類一等獎,2013年度北京市第十七屆優秀工程設計一等獎。南京青奧中心(含會議中心、1#、2#辦公、酒店塔樓),總建筑面積48萬m2,最高314.5m,擔任專業第一負責人。該項目為2014年國際青年奧運會期間滿足召開會議、舉辦大型活動、接待來賓的需要建設,是南京市重點項目之一。浦項中心,16.3萬m2/154m,擔任專業第一負責人。該項目是韓國浦項公司在北京投資興建的超高層項目,現施工接近尾聲。獲2013年度全院優秀設計一等獎(公建類施工圖綜合獎和給排水單項獎)。目前在進行通州核心區商業綜合體(84萬m2,最高249m),及濟南西客站CBD超高層項目(約100萬m2,最高560m)的前期設計工作,擔任專業第一負責人。
2013年榮獲中國建筑學會授予的“當代中國杰出工程師”稱號。
個人主要論文及著作
1. 《膨脹土地區給排水工程設計施工的有關問題探討》 獨著/給水排水/1991
2. 《外交部辦公大樓給排水設計消防設計及施工運行中的體會》 獨著/給水排水/1999
3. 《外交部辦公大樓煙烙盡氣體滅火系統設計簡介》 獨著/給水排水/1999
4. 《生活熱水自調控電伴熱系統的綜合分析》 獨著/給水排水/2002
5. 《從貴重設備房的氣體滅火系統的經濟分析淺議以水代氣滅火的可行性》 獨著/全國氣體消防交流論文/2001
6. 《首都博物館的消防設計及啟示》 第一作者/給水排水/2003
7. 《建筑工程設計編制深度實例范本——給水排水》 主編/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4
8. 《國家體育場場地給排水初步設計簡介》 第一作者/ 《給水排水》2004年第9期
9. 《國家體育場冷卻塔設置位置的分析》 第一作者/ 《給水排水》2004年第9期
10. 《國家體育場再生水水質標準分析》 第一作者/《給水排水》2004年第10期
11. 《國家體育場給排水施工圖設計概況》 第一作者/ 《給水排水》2006年第4、5期
12. 《國家體育場給排水設計中的熱點問題》 第一作者/ 《給水排水》2006年第6期
13. 《國家體育場消防設計中的熱點問題》 第一作者/ 《給水排水》2006年第6期
14. 《國家體育場各系統管材選擇的綜合比較》 第一作者/ 《給水排水》2006年第8期 (2003年北京市第十一屆優秀設計一等獎) (2003年建設部優秀設計二等獎)
國家體育場是舉辦2008年奧運會的主體育場,位于北京市奧林匹克體育中心。規劃建設用地面積204155平方米,總建筑面積258000平方米(賽時),總綠化面積51650平方米(不包括足球場),建筑高度(屋面結構最高點)69.21m(相對標高),共有固定座椅80000人,奧運會時增加臨時座椅11000人。基座平臺以上三層為觀眾餐廳,四層為VIP包箱,其余各層為觀眾集散平臺及為觀眾服務的特許經營商店、衛生間、醫療站,機電用房。基座平臺以下的零層為運動員休息和生活用房,賽時傳播、工藝和器材配套用房,設備機房,車庫,環行車道,餐飲用房等。地下一層及夾層為車庫,人員候場區。
給排水設計幾乎涵蓋了室內給排水設計的所有系統。本著“科技奧運、人文奧運、綠色奧運”的設計理念,本工程的設計采用的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由于“鳥巢”型屋面的特殊性,在現行規范無法全面涵蓋的情況下設計了新穎的屋面排水系統,采用重力和虹吸系統相結合的技術,滿足排水和溢流的功能,保證屋面結構的安全;
②在無現行規范及成熟技術的情況下,參考大量的國內外資料設計了大規模的雨洪利用系統;
③分區域設計了直飲水系統,獨立而靈活,滿足賽時和賽后的需要,充分體現了“人文奧運”的精神;
④系統的設計充分考慮賽后、賽時的有利結合。
⑤根據本工程的性質,并遵循現行的消防設計規范。設有消火栓系統和自動噴水滅火系統——體育場內可用水消防的封閉空間;水噴霧系統——發電機房;氣體消防系統——通訊機房、中央控制室等;
消火栓系統水源采用非傳統水源——處理后的雨水;水噴淋系統水源采用自來水。
2)首都博物館新館
本工程為大型綜合性博物館,是北京市重要的標志性建筑之一。可以滿足文物藏品的陳列展覽、安全收藏與保護、科學研究、國際文化交流及其他業務正常開展的需要。項目位于復興門外大街與白云路路口西南角,總建筑面積為60000平方米。建筑控制高度為60米。
本工程設有完善的給排水系統。具有如下特點:
①由于大空間的博物館建筑沒有條件設置過多的雨水立管,利用水利學的虹吸原理,一萬多平米的大屋面采用虹吸雨水系統,很好地解決了建筑風格與給排水專業的矛盾;
②體現“以人為本、人文關懷”的設計理念,館內為參觀觀眾提供飲用凈水。采用了一種新型的終端凈水處理設備,該裝置不同于需提供高壓動力的反滲透膜,它是一種吸水聚合物聚醚砜混合膜片,具有在低水壓下能提供滿足飲用凈水水質標準的設計出水量要求,并能在超過一定水損壓力下自動反沖洗。該裝置直接安裝在管網終端,以純物理方式濾掉細菌和病毒,不改變水的特性,不但簡化了設計,也能保證隨時飲水,避免了儲水罐及不循環支管內的二次污染。
消防給水——本工程設有消火栓系統、自動噴水滅火系統、水噴霧系統、水炮系統、氣體滅火系統等完善的消防系統。具有如下特點:
③“首博”是百年大計的建筑,在自動噴水滅火系統和消火栓系統均無能為力的大空間,必須有可靠的保護措施。在當時還沒有“規范”可依的情況下,參考相關規范的報批稿,在禮儀大廳設置了全自動數控消防炮系統。
④為保護文物,采用了大范圍的氣體滅火系統和預作用自動噴水滅火系統。
⑤為解決大空間防火分區的問題,配合建筑采用的新型汽霧式防火卷簾,設計了冷卻用水,該種卷簾由于用水量極小,冷卻用水從消火栓系統接出,保證了3小時的水量。消火栓加壓泵負擔此部分水量,并存于消防水池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