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杰
天津市自來水集團總工程師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博士生導師
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山水有靈,天人合一”,這是傳統的宇宙觀,“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十八大報告所提出的生態文明理念。水是生命的源泉,是城市不息的血液,從事水業三十多年的經歷更讓我懂得,水環境承載著什么。這次獲得 2012年度“中國水業人物”——運營與管理貢獻獎,我感到萬分榮幸,心中的感激和喜悅之情難以言表,我將把這份榮譽轉化為繼續前進的動力。在這里,我要感謝各界領導、師長、朋友的支持,感謝天津這片熱土,感謝我身邊的幾千名職工。是他們堅韌和執著的意志,推進了水業發展,推進了生態文明的建設。讓我堅信,人生偉業的建立,不在能知,乃在能行。
1974 年高中畢業后,我被分配到河北省唐海縣化肥廠學徒電工,我對企業用電和自控充滿興趣。那時已經是文革后期,剛滿 18 歲的我開始進入一個新環境,一個新的知識領域。這激發了我的熱情,常常把不懂的記下,查資料、做筆記,虛心請教師傅,使自己快速成長,很快就可獨擋一面。
三年學徒這段時間除了做電工,我把精力都放在對自動化的學習上,業余時間看了不少自動化專業書籍。我喜歡的格言是:“人要有毅力,否則一事無成。人貴在有點精神,一勤天下無難事。”卻不想辛勤的努力得來的竟是一次命運的錯位,這的錯位讓我一生與水結緣。
1977 年恢復高考后,我更加渴望有機會在大學深造自動化專業。當時正值工廠擴建我成為35kV 變電站建設的一員,工作異常忙碌,直到高考前一天才休息。夏季的一個雨天,我收到了哈爾濱建筑工程學院的錄取通知,卻不是我期待中的自動化專業,而是給水排水專業。當我無奈卻又充滿期望踏上北去哈爾濱的列車時,還沒有完全理解給水排水專業的重要意義,也完全沒有意識到這個專業將貫穿我整個職業生涯。
大學時光轉瞬即逝,四年的專業學習為我打下了扎實的理論基礎,較寬的知識面增加了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對城市水的輸送、凈化及水資源保護與利用有關的研究,培養了我對科技的濃厚興趣。這些也是促成我大學畢業后直接攻讀研究生的重要動力。
三年研究生學業結束后,一心想去研究機構的我面臨著多重選擇,有導師幫忙聯系的留校機會,也有部隊院校給出了那個時代非常優厚的條件,雖然都沒有離開研究工作這個主題,而我最終選擇了天津市公用事業研究所。這個當時剛組建的研究機構,對我是一個充滿挑戰和展示自我的機遇。
1984 年 12 月我來到天津市公用事業研究所,出任水研究室副主任。工作既有研究、設計工作,也有工程實施項目。在做好科研的同時,我還在想著如何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1989 年正值全國工商出國人員外語考試選拔,我順利通過英語考試,在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學院開始刻苦攻讀一無所知的德語。
一年后,成為建設部和德國政府簽約的第一批委培生。1990 年 8 月遠赴德國深造,在三個高校和一個污水處理廠先后學習和研究,語言環提升了我的德語水平,國際上先進的水處理技術打開了我的眼界,新型工業體制機制也讓我對水業的運營和管理有了進一步的思考。
20 世紀 90 年代正是商業思潮洶涌的時代,眾多企業實施改革,按經濟類型劃分為國有經濟、集體經濟、私營經濟等多種類型,諸多第三產業也應運而生。1991 年 10 月回國后,我開始承包經營研究所新成立的第三產業——節水技術開發服務中心,帶領技術人員從事節水技術和工業水回用技術研究推廣應用等工作,這也是科技應用在市場經濟中的第一次歷練。
我和我的團隊一起深入企業找課題、找項目,廣泛聯系。圍繞工業水處理和污水回用進行多方面的嘗試。在石油采油廢水處理、紡織廢水處理和回用、印染廢水處理和回用、金屬加工廢水處理和回用等方面承擔了多項科研和工程實施項目。這些工作使我用所學專長為各類企業提供了良好的水技術服務,同時,通過管理、創新和開拓市場,提升了節水技術開發服務中心的經營水平。
1993 年至 2000 年期間,我全面主持公用事業研究所的工作。當時面臨著科技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事業單位經費撥款不足,重大課題立項少,技術服務市場競爭激烈等問題,迫使我面對新形勢急切地尋找出路。我一邊跑市場尋求項目,一邊探索通過技術經濟承包責任制,來引入競爭機制,大家共同闖市場。
2002 年我擔任天津市自來水集團總工程師后,先后組織了一些國家重大科研項目的實施,以及一些重大工程項目的前期工作。這讓我認識到,依靠科技創新,管理運營解決發展中的問題,培育新的增長點,是推動企業發展的動力。應該圍繞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建立優勢科研基地、平臺,積極探索產學研合作新模式新機制。把以聯合開發、委托開發、業務咨詢為主的合作關系,逐漸轉化為長期的產學研戰略聯盟。
(未完待續)
2012年度中國水業人物風采系列:永不停歇的追求——何文杰(下篇)
何文杰
天津市自來水集團總工程師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博士生導師
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2002 年 11 月,在多家單位投標,競爭異常激烈的情況下,天津市自來水集團聯合哈爾濱工業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經過三輪評審,成功中標國家“863 計劃”項目“北方地區安全飲用水保障技術”,獲得了 1 140 萬元的科研資金。這是飲用水安全保障技術研究項目第一次納入國家“863 計劃”項目,第一次采用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方式開展研究工作。
課題針對以天津原水為典型代表的北方地區水源水質特點,開發涵蓋從水源、水廠凈化工藝一直到管網末梢全過程的技術集成系統。我和課題組的全體同仁一道,精心組織,加班加點,按實施方案的安排,高質量完成了課題任務。2006 年 3 月,課題順利通過了國家科技部、建設部專家組的驗收。
通過與高校的合作,我對國內前沿技術有了更多的了解,通過帶領團隊研究實踐,在重大課題的運營和管理方面得到鍛煉和提升。同時把課題取得的研究成果運用到水源、水廠、管網三個方面的生產實際中。
在“863 計劃”項目的工作基礎上,天津市自來水集團申報并獲批組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為集團公司科研工作和引進高層次人才搭建了平臺。在后續博士后培養工作中也為提升集團公司科技發展水平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2006 年獲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創辦《供水技術》雜志。幾年來,該雜志的出版發行,推動了行業的技術交流,擴大了天津市自來水集團在國內同行業的影響和知名度。2006 年在成功申報天津市科技創新專項資金項目“膜法飲用水處理技術研究與示范”課題的基礎上,創新性地提出以項目組為依托,開展從科研、設計、施工到運營全過程的項目管理思路,組建了天津市華宇膜技術有限公司。
不久,超濾膜反洗水回收處理方法及其裝置等6 項發明專利全部得到應用,建設的移動水廠、泳池循環水、礦井水、超凈水等水處理裝置,應用到中小型水廠、農村分散飲水、工業給水處理、直飲水和中水回用領域。從組建到后期成長,短短六年時間,華宇膜技術有限公司已被評定為天津市高新技術企業,擁有環境工程(水污染防治工程)專項乙級設計資質,是天津市科技創新專項資金項目實施單位和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資金項目執行單位,在行業內具有了一定影響力。
2009 年,按著集團公司多水業發展的總體思路,組建了華博水務投資有限公司。通過投資、建設、經營、管理污水處理項目,開拓了水業運營管理的新局面。目前,華博公司快速發展,已擁有環境污染治理設施運營生活污水甲級和工業廢水甲級資質。還將污水處理項目延伸到外埠,在山西太原、河北玉田也以合作的形式組建了污水處理廠和合作公司。
2012 年,組織完成了 2 項國家“十一五”水專項子課題“自來水廠應急凈化處理技術及工藝體系研究與示范”和“飲用水中部分消毒副產物等污染監測”,都通過了國家科技部和建設部組織的驗收。2013 年,組織申報國家“十二五”水專項課題“城市供水管網智能管理系統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通過了專家組評審并獲批準。目前正在積極組織課題實施。
由于長期從事水處理技術研究工作與供水企業運營管理工作,我在管網水二次污染控制和安全輸配技術、飲用水除微污染深度凈化處理技術、水處理理論與技術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近五年來,作為課題負責人先后完成國家和天津市科研課題 9項,圍繞飲用水處理應用技術開展研究,所完成的科研項目都順利通過國家科技部和天津市科委組織的鑒定和驗收。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中,有 2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2 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三等獎,1 項省部級專利獎。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82 篇。
獲得發明專利10項,實用新型專利2項。出版專著 3 部。作為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科技委副主任,天津市給水排水分科學會副理事長,天津市公用工程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哈爾濱工業大學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這些頭銜帶給我榮譽,是我的榮幸。而令我萬分高興的是科技創新后繼有人。
目前,我所帶過的 20 多位博士生和碩士生,分別成為北京、沈陽等地高校、設計院、自來水公司的技術骨干。近年來,國家對供水工作越來越重視,這為供水行業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從“十五”到“十二五”,國家對資源環境、飲水安全等工作做出了重要安排,投入巨資進行飲用水安全保障技術方面的研究,對供水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雖然供水行業面臨著發展的大好機遇,但也并存著嚴峻的挑戰。城市供水行業面臨水資源短缺、水環境污染形勢加劇、供水管網漏損控制及安全運行問題需高度重視、信息化技術的應用相對滯后、水質檢測能力發展滯后等問題。這就需要我們不斷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把握發展重點,破解發展難題,提高發展質量。
切實改善水環境,加大水廠更新改造的力度,優化供水管網運行,推廣應用信息化技術,提高水質檢測技術水平。隨著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的加快發展和水資源條件的不斷變化,我們還將遇到很多新情況、新矛盾、新問題。為提高城市供水行業的科學管理水平,提高科學決策能力和應急能力,保障飲用水安全,可謂任重道遠。
最后,我要表達一個愿望,將把更多精力放到水業科技運營管理之中,與其他水業科技工作者一起,在發展水業科學、創新技術的道路上永不停步,永不懈怠,永不自滿,以前瞻的視角和創新思維,為水業務實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跨越發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