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第12期《環保產業》
目前的調查對象僅是《公約》首次通過的12種POPs,而新增加的10種POPs污染情況還是空白。可以預見,未來,關于POPs的研究仍任重而道遠。
◆POPs的定義及危害
2001年,David O在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控制研究會中提到,持久性有機污染物(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簡稱POPs),是具有毒性、生物蓄積性和半揮發性,難降解、可發生長距離遷移,并能在環境中持久存在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機污染物質。雖然對POPs的定義目前可查詢到很多種,但《斯德哥爾摩公約10周年》文件對這類被稱為“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的化學品特征給予了明確解釋,即:
持久性,降解為較低危險狀態的過程需數年或數十年時間;
揮發或半揮發性,可隨空氣和水進行長距離遷移;
生物蓄積性;
高毒性。
由于其持久性和遷移性,目前可以在世界各地,甚至是阿拉斯加和多山地帶、北極、南極洲以及偏遠的太平洋島嶼上發現POPs的蹤影。POPs以一種被稱作“蚱蜢效應”的方式在全球實現跳躍遷移,它們以風和顆粒物作為媒介,在溫暖的地方揮發,沉降在地球上寒冷的地區,并再次揮發和遷移。
POPs的“生物蓄積性”主要體現為脂肪組織內的累積,這意味著盡管有毒物質最初濃度很低,但也會隨著捕食關系沿著食物鏈向上游積累。POPs對于動物和人類均有毒害作用,即便是暴露于低濃度環境中也會導致癌癥、免疫系統破壞、神經系統損壞、肝損傷、記憶力下降、心血管疾病、先天畸形及其他生育問題。
◆POPs包含哪些?
目前,《斯德哥爾摩公約》(簡稱《公約》)以22種POPs為目標:包括2001年《公約》首次通過的被稱為“Dirtydozen”的12種、2009年對附件進行修訂過程中新增加的9種以及2011年第五次締約方大會上新增的第10種。這22種POPs包括14種殺蟲劑、6種化學原料以及2種副產品。如果按《公約》附件A(消除)、B(限制)、C(無意的生產)進行分類,那么締約方必須禁止或采取必要的法律或行政手段消除附件A中所列的包括多氯聯苯、氯丹、滅蟻靈等在內的18種工業化學品及農藥的生產、使用、進口和出口;嚴格限制附件B中所列的滴滴涕、全氟辛烷磺酸及其鹽類和全氟辛基磺酰氟這2種化學品的生產和使用,而只有在獲取特定豁免和符合附件中所述的可接受的目的時才允許生產和使用;減少和消除無意產生的附件C中以多氯二苯并對二惡英(PCDD)和多氯二苯并呋喃(PCDF)為代表的5種化學品。
POPs組成:●殺蟲劑▲化工原料■副產品
◆POPs生產和使用狀況
殺蟲劑類POPs
我國的農藥制造技術從20世紀40年代起步,經歷了50年代開創、60年代發展、70年代高效化的發展歷程。《公約》中受控的9種有機氯殺蟲劑中,我國曾大規模生產滴滴涕、氯丹、滅蟻靈、六氯代苯和毒殺芬5種,總產量累計達57.4萬噸,并呈現出長期生產使用、生產工藝落后的特點。1970年我國共使用滴滴涕、六六六、毒殺芬等有機氯殺蟲劑19.2萬噸,占農藥總用量的80.1%;80年代初,有機氯農藥使用量仍然占農藥總用量的78%;1983年4月停止生產滴滴涕和六六六。
國家履行斯德哥爾摩公約工作協調組辦公室發布的數據顯示,歷史上我國至少有58家殺蟲劑類POPs生產企業(含原藥和制劑廠),包括14家現有企業(截止到2003年)和44家歷史企業。這58家殺蟲劑類POPs生產企業中約有76%分布在江蘇、浙江、河北、遼寧、福建、四川等省份,其中尤以江蘇、浙江和河北為數量之最;現有14家生產企業主要分布在江蘇(10家)、河北(3家)和云南(1家)三個省份。
-
滴滴涕(DDT)
20世紀50年代,我國約有11家滴滴涕生產企業,迄今累計產量為46.4 萬噸。1983年國務院決定在全國范圍內停止滴滴涕生產后,僅保留3家生產企業,分別為江蘇揚州農藥廠、河北邢臺農藥廠和天津渤天化工有限責任公司(原天津化工廠)。江蘇揚州農藥廠生產滴滴涕主要作為中間體用于三氯殺螨醇的生產,屬于自產自用;河北邢臺農藥廠將滴滴涕加工成制劑后外銷到國外用于瘧疾病媒防治;天津渤天化工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滴滴涕約有73%銷往三氯殺螨醇生產企業,4%銷往船舶防污漆生產企業,23%銷往河北邢臺農藥廠。2009年5月份以后,滴滴涕生產企業僅剩余1家,為江蘇揚農化工集團有限公司(原江蘇揚州農藥廠),主要為自產自用。目前,我國現有三氯殺螨醇原藥生產企業約3~5 家,年產量約3000-4000 噸。此外,我國現有采用以滴滴涕為添加劑的防污漆生產企業約19 家,滴滴涕年均使用量約250 噸。
-
氯丹(chlordane)和滅蟻靈(mirex)
氯丹和滅蟻靈在我國主要用于東南部白蟻危害區域的白蟻防治。20世紀50、60年代,我國約有20家氯丹、7家滅蟻靈生產企業。1975年以后企業逐步停產,但因南方地區白蟻危害十分嚴重,且缺少高效、廉價的防治藥劑,1988年以后一些私營企業相繼建立了氯丹及滅蟻靈的生產裝置,約產生了9家氯丹和滅蟻靈生產企業,且主要分布在江蘇省的溧陽(2家)、太倉(2家)、常州(1家)、蘇州(1家)、金壇(1家)、東臺(1家)地區以及上海市(1家)。依照《國家實施計劃》,2009年5月份以后,氯丹和滅蟻靈生產企業被徹底消除。浙江和廣東分別是氯丹和滅蟻靈使用最廣泛的省份。
-
六氯代苯(HCB)
六氯代苯在我國只作為工業化學品進行登記,而非農藥用途。1983年以后,我國六氯代苯生產企業由50年代的6家淘汰為1家,即天津大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原天津大沽化工廠)。該廠生產的六氯代苯98%用于生產五氯酚和五氯酚鈉,其余用于生產煙花禮炮類產品。自1988年后,六氯苯累計生產量達79278 噸,1990年達到最大生產量7365噸,2000年以后產量逐年降低,2004年完全停產。
-
毒殺芬(toxaphene)
毒殺芬在我國于1965年開始試產,歷史上共有16家生產企業,并以浙江龍游農藥廠為代表(年產能力為1000噸)。20世紀70年代初,毒殺芬成為我國大噸位農藥品種之一,最高年產量達到3740噸。但由于質量不穩定、作物抗性、對魚毒性大、劑型單一、價格不合理等一系列原因,1979年后毒殺芬生產廠家相繼停產,至1985年全部停產,毒殺芬累計產量約20660噸。
化學原料類POPs
我國多氯聯苯(PCBs)的生產年限為1965年-1974年,累計總產量為10000噸,其中三氯聯苯9000噸,五氯聯苯1000噸。歷史上總計有4家PCBs生產企業,分別為生產三氯聯苯的西安化工廠、上海電化廠和蘇州溶劑廠,以及生產五氯聯苯的上海三灶化工廠。從我國PCBs的實際使用情況來看,約有90%PCBs用于電力電容器的浸漬劑,10%PCBs用于油漆添加劑。而上世紀50-80年代,我國在未被告知的情況下,先后從比利時、法國等國進口含有大量PCBs的電力電容器以及變壓器,且廢棄情況堪憂。
二噁英類POPs
二噁英屬于非故意產生的POPs,來源極其廣泛,不同源排放的二噁英生成機制與排放狀況差異很大。2007年4月,我國向《公約》秘書處遞交的《國家行動計劃》中給出了以2004年為基準以UNEP公布的《二噁英排放識別和定量工具包》為估算依據的我國二噁英排放清單,這也是目前我國唯一的官方清單(圖1)。
◆我國POPs的污染現狀
目前,我國已識別的殺蟲劑類POPs 廢物主要來源于滴滴涕、氯丹、滅蟻靈和六氯苯。通過對22家生產企業的調查,初步估算殺蟲劑類POPs 在中國的總廢物量約為4000-6000 噸,其中滴滴涕廢物量為2600-4500 噸,六氯苯、氯丹、滅蟻靈的總廢物量約為1500 噸。從領域來看,生產領域已確定位置與數量的殺蟲劑類POPs 廢物為2228~2458噸;農業流通流域已核實的滴滴涕廢物量14 噸;衛生領域已知的滴滴涕廢物量為11 噸。從地域來看,殺蟲劑類POPs 廢物主要分布在江蘇、湖南、四川、山東、天津、山西、河北、遼寧八個省(直轄市),占總廢物量的70~80%。
在已識別的44 處污染場地中,我國對其中4 處污染場地開展了現場化學和物理探測,結果顯示兩家滴滴涕生產企業濃度超過50ppm的土壤約9 萬噸,兩家六氯苯、氯丹生產企業濃度超過50ppm 的土壤約2 萬噸。
對于PCBs,中國自上世紀80 年代開始陸續對下線的含PCBs 電力裝置及其廢物進行封存或暫存,少數地區或單位對含PCBs 電力裝置及其廢物進行了簡單焚燒或填埋。由于資料管理不善,關于含PCBs 電力裝置及其廢物的封存信息大部分已經散失。若以兩個PCBs 清單調查示范省調查結果推算,全國高濃度含PCBs 廢物總量約5 萬噸(包括已破碎的廢電容器),低濃度含PCBs 廢物約50 萬噸。
含PCBs污染場地主要包括:含PCBs 電力裝置的封存和暫存場所,含PCBs電力裝置的拆解場所,PCBs 油和含PCBs 電力裝置的生產企業,但大量的含PCBs污染場地難以識別。
可以看到,雖然我國已經掌握了二噁英排放主要行業的情況,摸清了部分行業PCBs以及殺蟲劑類POPs的廢物種類、數量及存放情況,并開展了2個典型污染場地的探測分析,但這與《國家實施計劃》中制定的“2010年基本建立針對POPs庫存和廢物的環境無害化管理體系,完成已識別殺蟲劑類POPs廢物的30%環境無害化管理與處置;2015年全部完成已識別的殺蟲劑類POPs的無害化處置。”仍相距甚遠。更不可能忽略的是,目前的調查對象僅是《公約》首次通過的12種POPs,而新增加的10種POPs污染情況還是空白。可以預見,未來,關于POPs的研究仍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