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后的2010年,國家出臺了戰略新興產業規劃,試圖破解產業結構升級和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難題,由此產生了一股戰略新型產業投資熱潮。節能環保產業被置于戰略新興產業之首和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地位,其能不能當此大任,時間將會告訴我們一切。反向來思考,產業之所以是新興,就是因為其尚處于幼稚期但擁有較廣闊的潛在市場;產業之所以要振興,是因為他還很弱小,還不成規模,甚至沒有成熟的商業模式和盈利模式。褪去層層光環,我們來看真實的節能環保產業。
在最新的節能環保產業“十二五”規劃及戰略新興產業規劃當中,將節能環保產業劃分為三大產業:節能產業、資源再生利用產業、環保產業。節能環保產業的基本屬性
節能產業具能源、資源屬性,輔之為環境屬性,重在節能、節材、能源回收,由“節”產生經濟效應,隨即帶來減排的環境正外部性,目前產業尚處在幼稚期,較成熟的有合同能源管理商業模式及節能材料分支;資源再生產業更多為資源、環境屬性,強調的是資源的再生利用價值,突破環境與資源的雙重瓶頸,從資源的回收價值產生經濟性,同時通過減排帶來環境正外部性,該產業發展多年,但受制于回收渠道、資源價格等因素,非常的散亂復雜,有待以進一步的正規化和產業整合;而環保產業屬環境屬性,是政府提供的公共品即提供潔凈的飲水水質和水環境,潔凈的大氣環境,提供處理生活、生產垃圾服務,屬于典型的公用事業,我們來聚焦環保產業。
環保產業的內在機理
圍繞著環保產業,目前形成了公眾、政府、環保服務企業這一利益-責任-服務鏈條(大氣治理產業機理機制有所不同),即公眾是需求和受益主體,政府是責任主體,環保服務企業是服務主體。公眾向政府繳納環保公用事業費用,政府提供環保公共品。此外,服務主體主要有政府設立的事業單位,國有或國有控股企業單位,以及以特許經營制提供環保服務的私營環保服務商,政府采購服務主體服務,并對其進行監進而支付費用。這個關系鏈條當中,最弱的一個環節是:公眾無法對服務企業行為進行監督,并無法對服務質量進行評估,也無選擇權;服務企業對公眾則屬間接責任,如果再政府監管不力的情況下,企業也缺乏對公眾切實負責的積極性。
環保產業發展長不大的六點原因
由上述機理出發,我們來看制約環保產業發展的深層次原因:
一、核心癥結在政績考核機制
頂層設計不乏,但未抓住核心,癥在政績考核機制。不可否認的是近兩年來,國家在環境保護的頂層設計上大量的工作,相繼出臺了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戰略新興產業規劃,節能環保產業規劃,制定了環境保護的政策法規路線圖,國務院出臺了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甚至于在執政黨的十八大上將生態文明上升為治國之本,要建設美麗中國,生態文明和環境保護已然被提升至至高高度。頂層設計的障礙已然破除,但跟中國所有的問題一樣,政策都面臨執行的問題,而地方層面執行的核心要素在于政治激勵。多年來,“GDP主義”、“地方經濟錦標賽”大行其道,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建設都讓位于此,核心就在于政治評價體系,在于考核機制,經濟發展的畸形權重阻礙了社會的全面發展,也是阻礙了生態環境建設的根本要素。
由于政府政績考核體系的扭曲,地方政府缺乏政治激勵,導致了地方政府對于環保公共服務缺乏持續的監管和切實的投入,阻斷了民眾和社會真實需求的釋放,導致了環保市場無法穩定化和擴大化,也導致了在沒有穩定預期的情況下,企業無法進行持續穩定的投入和研發,阻斷了企業創新和穩健成長的積極性。再回顧環保企業的甲方——政府、園區、排污企業,前兩個市場都受制于政府關注和投入,后者更需要政府切實的監管,市場也才能釋放。
二、產業呈現原子化
要素制約、地方割據,使得產業呈現原子化,無法實現縱向整合和橫向專業分工及協作;小而散,缺少領軍企業,對內御敵不足 對外出擊乏力。一方面由于水、大氣、固廢等環境要素的廣泛性和難以可量性,另一方面由于環保治理管理權在地方的地域區隔性,使得環保市場無法像油氣產業一樣形成全國市場,導致了區域保護主義,阻礙了環保企業的區域擴張,使得產業呈現原子化的狀態,難以實現縱向整合和橫向專業分工協作。企業之間的生產專業化分工與協作水平低,不僅使大、中、小企業無法獲得豐厚的分工效益,而且還引發了大企業與中小企業相互之間爭奪原材料和市場的行為,產品效益實現日益困難,其結果既造成了有限資源的浪費,又抑制了企業采取大規模、高效率的集約化生產方式,削弱了技術創新的動力,從而影響了產業組織整體效率的提高。同時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上,國內無法應對上游國際巨頭的挑戰,國際受制于自身能力無法實現國際布局。
三、價格信號紊亂,無法進行良序競爭。
供需雙方無法直接溝通,價值政府監管失位,環境監測體系落后,導致價格信號扭曲,無法實現高質高價和服務溢價,使得行業競爭亂相叢生。直接受益人無法評估環保公共品的質量,導致了價格信號的扭曲,使得環保企業無法通過拼技術、拼質量、拼服務等進行正向競爭;同時由于監測體系落后、排污權交易體系和市場發育遲緩、環境價格的扭曲,使得企業的服務無法形成良好的商業模式,難以實現服務溢價,于是各方消極應對,出現了低價低質,重建設輕運營的惡性局面;再者,大部分政府缺乏甄別服務商能力與服務質量的合理機制,加之投標過程中的權力尋租空間,使得投標亂相叢生,使得公眾、政府、企業面臨三輸的尷尬格局。
四、國民之爭
經濟體制、政商關系,導致國民之爭,國昌民賤。基于公私經濟體制共存的體制和環保公用事業的屬性,導致了民營環保企業天然的弱勢,在市場競爭中越至下游越無法跟國有企業進行競爭,使得民營企業只能撿上市場的邊角料,成長空間難以突破。于是權力關系成為了最為稀缺的資源,對于權力的曖昧和追逐,使得民營企業面臨分裂的困境,無法擠出更多的精力聚焦企業成長的其他核心關節。企業一旦攀上了權力的高枝,嘗到了甜頭,則形成了頑固的路徑依賴,成為了企業發展的鴉片,無法自拔;未能染指權力的企業,則是羨慕嫉妒恨,將自己扭曲,更無心關注企業核心成長要素。政商關系將是企業家心中永遠的痛,怎樣應對權力、擺脫權力、乃至駕馭權力將是擺在每一個企業家面前最為深刻的命題。
五、亟待爭取話語權,融于主流經濟體系
機制環境未清,缺乏社會關注度和認可度,無法融入到國民經濟主流產業,缺乏話語權。由于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機制,環保產業的成長路徑和階段特征,在振興戰略新興產業升為國家意志之前,我國從來沒有形成科學良性的環保產業管理體系和產業政策體系,環保產業對于公眾和社會來講也是一片模糊的景象,媒體關注度和曝光度也幾乎缺位,致使整個社會缺乏認可度,加上自身的弱勢,環保從來沒有登堂入室,進入國民經濟主流產業當中。時至今日,環保產業要發展壯大,必須加大自身的透明度和影響力,說清楚我是誰,抓取更多的話語權,如此就更加要求產業上游形成完備的服務支持體系,大到行業主管部門、行業組織,小到行業媒體、行業戰略&管理咨詢、行業資本、行業人才中介&培訓服務、行業服務平臺等等,毫不客氣地講就是要形成強大的支持體系,搞成類似于歐美院外游說集團,助推決策層加大對環保立法、投入的切實重視,擴大行業在社會當中的知名度、美譽度、認可度,以此來獲得行業發展更多的話語權。
六、環保企業亟待邁向經營現代化
打鐵還需自身硬,面向未來,環保企業家需自我革命,企業需經營革命來奔向現代化。
如今,環保這樣一片價值的洼地上,迎來了大批的資本和行業新進入者,另外一面又是復雜的行業環境和宏觀環境,使得行業處在了成熟發展的前夜,未來將面臨是一個產業競爭加速、產業整合加劇的時代,打鐵還需自身硬,如何才能在這樣的時代當中自持乃至突出重圍成為行業領頭羊,將是每一個志存高遠并富有遠見卓識的環保企業家必須思考的問題?v觀商業史,在任何一個機遇爆發前夜亦或是企業危機時刻,偉大的企業總是能夠抓住問題的核心,著重于“人”的要素,企業管理者以卓越的智慧和壯士斷腕的勇氣進行自我革新,帶領團隊眾志成城、勵精圖治重塑企業價值觀和戰略愿景,并以此進行經營革命,通過向經營要效率、要業績。多數出身草莽的環保企業家和經營方式落后的環保企業更應該通過企業經營革命,廣納人才,革新人力資本,重塑組織效率,使企業在人才、技術、組織文化、機制流程、信息化、營銷、資本運營等多層面奔向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