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未來5年,中節能水處理總量可以達到國內第一,水處理業務總體能力達到國內一流水平,”中國節能環保集團公司黨委常委、副總經理余紅輝介紹,“肩負著央企的責任,中節能希望能協同環保行業中的優秀企業,共同打造‘中國好聲音’平臺”。
余紅輝是在3月28日下午, “2014(第十二屆)水業戰略論壇” “對話中節能”環節作上述表述的,該環節由中國水網總編、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水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濤主持,中國節能環保集團公司黨委常委、副總經理余紅輝、中環保水務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堤、中節能水務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周東際、中節能大地環境修復有限公司董事長胡清參與了討論。
對話“中節能”現場
(從左至右依次為:傅濤、余紅輝、王堤、周東際、胡清)
行業集中度低
“威立雅是我們學習的楷模,”余紅輝說,我曾去參觀威立雅在法國的污水處理廠,做的非常好,令人嘆為觀止。
我國的水處理行業還存在諸多不完善之處,諸如很多水處理設施為曬太陽工程,水處理治標不治本、污水處理廠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存在負效應等等。我國稱得上是全球最大的水處理市場,但這個市場的特點是“產業集中度低,使我們每個單個的企業都缺乏技術創新的動力。”“怎樣提高產業集中度,是中國環保產業最需要破解的難題之一,也是中節能發展中的短板。”余紅輝說。
創新商業模式
作為央企,國資委希望中節能可以快速的把水務行業做起來,進入世界五百強。“這種榮譽感驅動我們不斷的攻城掠地,加快競爭的步伐。我們希望在水處理總量上,未來5年可以不負眾望拿到第一;水務業務的總體能力,核心競爭力,至少處于國內一流水平。”余紅輝說。
那么做大做強的方法是什么呢?余紅輝解釋,“目前中節能仍然比較弱小,我們將采取聯合的方式發展”。
余紅輝指出,現代商業社會,獲勝者有兩件法寶,一是商業模式,麥當勞、沃爾瑪、蘋果等優秀企業都是在優秀的商業模式推動下才能走的很遠;二是關鍵技術,我國是全球最大的汽車保有量,卻沒有自己的知名汽車品牌,而僅有4000多萬人口的韓國卻擁有知名汽車品牌。
“我們的環境市場不能再步其后塵了”余紅輝說,伴隨著市場化進程,行業資源會逐漸釋放出來,我想應把相對分散的環境資源做相對的集約,與江西合作采取打包模式便是這樣的嘗試。
周東際介紹,工業廢水處理難度較大,若將一百多個工業園分給一百多個企業去做,會是五花八門各式各樣的。中節能江西工業園區項目就是采取打包模式,“我們創造了一個新的模式,整合全社會的水務資源幫助一個地方解決實際問題。”
“打包的模式可以不斷提高產業集中度,提高技術創新的原動力,降低前期工作的成本。”余紅輝認為,大項目也打破了環保產業此前沉悶的局面。
以開放平臺打造“中國好聲音”
中節能拿下大項目后并不是想“自己躲在角落里吃”,而是試圖建立一個創新的商業模式。如同“好聲音”的商業模式引入中國后,一下子就顛覆了傳統的形式,贏得了千家萬戶的關注。中節能也希望能夠協同行業中的優秀分子,聯合行業精英共同打造環保好聲音的平臺。
“這同時也是作為央企的一份責任。”王堤表示,中節能非常看重社會效益,經濟效益放在其次,這是中節能的寶貴的財富,同時得到了各級政府和公眾的高度認可。
胡清介紹,去年中節能大地參與發起的中國污染場地修復工程技術中心聯合會(E3)也是一個平臺,希望借助該平臺,聯合眾多企業真正以技術為本,共同將土壤修復行業做起來。
余紅輝說,我們希望集合全球最大的水市場,在水市場遴選出最適用的技術,使得國家整體治水成本降下來,這是中節能企業的價值。否則,未來面臨的治水難題會越來越多,成本會越來越高,最后失敗的還是整個水行業。
合作共贏
作為我國唯一一家主業為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的央企,中節能肩負著引領中國節能環保產業做大做強的使命。談及與中小企業合作,余紅輝指出,“只要技術好,工藝好,我們都歡迎,都可以合作,中節能有這樣的實力和責任感。”
余紅輝介紹,近年來,不少國內企業也紛紛上門要求合作。拿到訂單的中節能有計劃整合國內環保產業資源和先進技術力量,進行技術聯盟和產業聯合。
中節能六合天融是節能集團專業從事煙氣監測、煙氣凈化、重金屬治理二級子公司。余紅輝介紹,該公司是中節能并購而來的,并購3年來,公司收入從1億元增長到26億元,公司價值和銷售收入都有了很大增值。“這就是混合所有制的魅力與活力”余紅輝指出,“混合經濟能夠把央企的價值和民營價值轉化出來。有這樣成功的案例,使得我們更加有信心在市場當中團結一批優秀企業共同做環保方面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