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焚燒到底會對周邊環境造成多大影響?除了焚燒,是否有更為優化的垃圾處理方式?破解“垃圾圍城”,政府、企業和社會公眾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日前,記者就上述問題采訪了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劉陽生。
記者:如果在您家附近建一座垃圾焚燒廠,您會反對嗎?
劉陽生:如果垃圾焚燒廠的建設按照國家規定程序進行的話,我是不會反對的。現在的垃圾焚燒技術及對垃圾焚燒二次污染的控制措施都是比較先進的,控制污染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記者:近年來有很多關于垃圾焚燒的鄰避問題,為什么老百姓反對垃圾焚燒?
劉陽生:我認為鄰避問題有四個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垃圾焚燒廠自身方面的原因。有些老的垃圾焚燒廠以及個別焚燒廠的建設運營和煙氣排放,沒有按照國家標準進行。第二是老百姓方面的原因。老百姓對焚燒技術不了解,對焚燒廠的規范化建設運營也不了解,以為所有垃圾焚燒廠都是毒氣發生廠,從而產生恐懼心理。第三是環境設施的原因。其實任何一個環境設施,不管是填埋場、焚燒廠還是堆肥廠,都會對周圍環境造成一定影響。第四就是政府方面的原因。政府在一些垃圾焚燒廠的選址或者決策過程中不公開不透明。
我覺得,公眾的知情權、參與度以及政府的公信力,是影響居民贊成或反對的關鍵因素。
記者:垃圾焚燒會對環境造成怎樣的影響?
劉陽生:垃圾焚燒主要是在高溫下,將垃圾里的有機物和污染物氧化分解變成小分子化合物,如二氧化碳、水和一些小分子的其它物質。同時,也會不可避免地產生其它物質,如酸性氣體、二噁英、重金屬、粉塵等,這些物質如果在排放濃度不達標的情況下,肯定會對環境和人體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
公眾最擔心的就是焚燒過程中產生的一級致癌物———二噁英。
2012年,國家住建部組織專家對全國的垃圾以及運行的垃圾焚燒廠做了全方位評價。我們統計的有123條生產線,170組數據里面90.5%的二噁英濃度是低于國家標準的,符合歐盟標準。實際上,只要垃圾焚燒廠連續穩定運營,這些污染問題是可以解決的。
記者:在實際操作中一旦出現風險,垃圾焚燒廠是否有補救措施?
劉陽生:垃圾焚燒廠可能出現的風險就是設備出故障,比如布袋除塵器出問題了,那煙氣排放肯定不達標。為避免這種極端情況出現,就要求垃圾焚燒廠對關鍵設備進行定期維護保養和更新。
記者:目前垃圾焚燒在我國垃圾處理中占比是多少?
劉陽生:目前垃圾焚燒在我國垃圾處理中所占的比例大概在20%左右。截至去年4月,我國共有122座垃圾焚燒廠。預計到“十二五”末,這一數字將超過300座,日處理能力將達到30萬噸,約占垃圾處理總量的30%。
記者:什么樣的垃圾適合焚燒處理?
劉陽生:影響垃圾焚燒處理的是垃圾本身所含有的熱值。垃圾的熱值超過1200千卡/千克的時候,就可以進入焚燒爐進行處理。比如塑料、紙張、皮革、織物等含有機成分的垃圾。
記者:目前,我們的城市生活垃圾有哪些特點?它對垃圾處理有什么樣的要求?
劉陽生:目前城市生活垃圾含水率很高,通常在40%到60%;如果是雨季,在南方甚至會到70%。有機質含量也挺高,主要是餐廚垃圾和廚余部分。但熱值不是很高,在1000千卡/千克到1100千卡/千克左右的水平。這些垃圾運到焚燒廠后,一般要在垃圾儲存箱里停留5天到7天,經過液氧發酵,水分降低約20%左右,熱值提高約20%以上,使垃圾進到焚燒爐焚燒時,熱值能夠達到1200千卡/千克,甚至會超過1600千卡/千克的水平。
記者:未來中國垃圾處理必須用垃圾焚燒的方式嗎?目前還有更加優化的方案嗎?
劉陽生:垃圾處理不論采用什么技術措施,必須強調該技術是可靠的、成熟的、有非常豐富的運行經驗的,只有這樣垃圾處理才是安全的。
當然我們希望,最終經過焚燒處理垃圾的量越少越好。
目前的優化方案只有一個,就是盡量減少餐廚垃圾、廚余垃圾進到混合垃圾中,從而保證進入焚燒爐的垃圾是比較清潔的。這樣就跟歐美和日本的垃圾非常相似了。
當然我們更希望垃圾里的一些資源能夠統統回收,但是這個過程是很漫長的。
記者:這是不是意味著前期的垃圾分類非常重要?
劉陽生:非常重要。首先政府部門要提高對垃圾分類的認識,分類方法不應按可回收、不可回收分類,而是要按干濕分類。政府搞明白了,然后再去宣傳,讓老百姓能夠明白。老百姓明白后,和政府形成合力的話,這個事情就比較好推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