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網訊 “我們處在最好的時代,一方面環境問題已成為國家最重要的問題,另一方面互聯網思維正在顛覆一切傳統的模式,對傳統環保企業影響深遠,對傳統模式的顛覆也是非常大的。” E20環境產業研究院執行院長、資深戰略管理專家代維昭在“2014(第八屆)環境技術產業論壇”總裁論壇環節說道。
“那么創新對企業來說意味著什么呢?”桑德國際有限公司 CEO張景志、北京嘉博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首席科學家執行總經理于家伊、天津裕川置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成林、天津膜天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徐平、賽萊默(中國)有限公司 副總裁兼對外事務總監董瑞萍等參與了討論,他們均認為“創新是企業發展的原動力,創新一是為了生存,二是為了企業快速發展”。
桑德張景志:創新是為了解決發展中的問題
張景志認為,桑德自1993年開始創業至今已有21年,之所以能成為行業的領軍企業,一是在于桑德創始人文一波的堅持,在創業過程中會碰到行業的各種困難,企業的各種困難,在這種情況下貴在堅持;其次是在堅持的基礎上有很多創新的元素、創新的精神,既有戰略創新,也有產品創新、技術創新及商務模式的創新。堅持使企業活下來,創新使企業活的更好、做的更好、產品更好。
“創新”是一個高大上的詞,聽起來比較神秘。換一個角度理解,推動事物發展根源是事物的內在矛盾,外在表現就是形式問題。把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問題解決了,實際上就是一家創新的企業。我們的企業每一天都在創新,全員在創新。張景志認為,這個創新是基于幾個層面的創新。
首先是戰略層面的創新。桑德在同行業當中,無論是戰略布局,還是業務方向,向前走的每一步都是超前的。
第二方面是微創新。做環保行業的人都明白,出現一個顛覆性的技術、顛覆性的商業模式、顛覆性的產品,縱然我們都在努力,難度還是比較大的。但從微創新角度考慮,任何一個人都能夠做到,只要堅持微創新,最后就會做出一個非常好東西來。
第三方面,創新不是為了創新而創新。創新表面上是在變化,但本質上是要追求不再變化,要堅持沿著自己的思路做事。比如小城鎮污水處理,規模小,而且分散,不具備規模效應,大型城市的水處理工藝搞微創新放到鄉鎮肯定不行。2005 年,桑德研究了一套名為SMART的新技術,這在鄉鎮領域是走的最靠前的。再比如桑德作為一個民營企業進入環衛領域,從事垃圾清掃、收集、中轉,掌握了“入口端”,能取得今天的成功一定是順勢而為,做的一些相應的創新。而創新的背后一定是要深刻把握這個行業發展的規律。過早的違背這個規律,創新就不能予以實踐;而滯后行業發展的規律,創新則已失去意義。所以,一定要把握行業發展的規律,做順勢而為的創新。
嘉博文于家伊:創新要注重標準,接通產業鏈
“創新是我們非常喜歡的,確實能點燃一些火花。”于家伊如此看待創新,她介紹嘉博文是一個典型的中關村創新企業,10年前開始創業,一直致力于有機質資源化,希望環境領域小領域入手,在中國農業大領域找到接口,使我們的產品在經濟利益上和農業標準實現對接,“為了這一點我們做了整整10年。”
“民間有種說法:不創新能死,創新是找死。”于家伊認為,創新是我們所有企業面臨的一個問題。每個企業資源稟賦不同,面對的市場區位和出身不同,只有大家連起來形成產業鏈,自己的創新才有意義。
于家伊認為,創新源于對未來的一種認知。從這點來說,一定要有一個對大產業的理解,然后去定位自己的點。“十年中,我自己的知識也在不斷的深化。十年前,我認為中國的農業問題是未來中國的一個大問題,但這個問題是歐美任何一個國家所沒有面臨的,就是土壤變化,食品安全變差。
于家伊指出,環境產業中,還是要以處理的思路考慮眼前要解決的問題;“但當我們提出資源化的時候,就需要融入到國家的國情。在我國生態農業轉型中,需要一個強大的有機質生產資料體系,當時我們就開始做準備。”
那時候農業部不太認同,但五六年后,土壤污染嚴重,耕地質量在全世界都是最低的,這時候所有人,包括農業部專家都回過頭來關注有機質去哪兒了?
“此時我們已經積累了很多基礎,獲得了農業專家,甚至農業相關部門的認可。”于家伊說,“我們在整個大格局中看到了未來得方向,一定是這樣走的,所以我們選擇做對的事。這件事是對的,你在里頭永遠有價值。”
天津裕川劉成林:創新是為了推動事業和歷史的進步
裕川環境也是固廢領域作為資源化的優秀企業代表,是唯一一家從污泥里面提取蛋白質的企業,像嘉博文一樣,都是在固廢資源化上進行不斷的創新。
裕川最早是做房地產的,2003年開始做循環經濟,2007年涉足污泥處理研究。“剛開始沒想到那么難,到現在整整做了8年,投資上千億資金,卻剛找到一點門路。”劉成林感慨道,“我們是行業新兵,過去8年抗戰勝利,我感覺如今已經見到勝利的曙光了。”
“從污泥中提取蛋白質,我們在全世界是第一家。”劉成林自豪的介紹,“如何把資源化產品結合起來,讓市場更好的接納,是我們面臨的新課題,現在我們開始跟嘉博文學習,準備往有機肥方向發展。”
談及對創新的理解,劉成林認為,“創新更多的是責任和意識。創新就會面臨風險,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敗。我感覺創新分為兩種,一個是為了企業更快的發展,一個是為了生存,這兩個意義是不一樣的。但是不管怎么樣,都是為了促進和推動事業和歷史的進步。不管在哪個行業,只要向前發展,就要不斷的創新,不斷的前進,不管付出什么代價。因為這是一種責任,是一種使命。”
“同時,創新是一種趨勢。”劉成林說,“因為所有的行業,所有的技術,永遠不會停留在一個水平上。所以創新對每一位企業家來講,意味著未來,也意味著國家未來的希望。盡管創新過程中有不少人倒下來,但也有不少人成功了,整個社會還是一路往前走的。”
天津膜天膜徐平:創新是責任也是挑戰
天津膜天膜的前身是天津工業大學膜分離研究所,自1974年發展到現在已經40年了,現在已經成為一家上市公司。“在這個過程當中,創新也好,堅守也好,執著也好,應該有很多的經驗。”徐平感慨道。
“我們過去一直叫‘膜天膜’,上市后股票名稱改為‘津膜科技’”,我們也希望創新一下,更多的成為我們自己,也希望大家記住“津膜科技”這個名字。
“作為一個國有控股的混合型企業,作為一個膜企業,一個產品公司,創新是我們的責任。”徐平說。“國有企業是我們共和國的長子,作為長子應當為國家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有責任有義務為環保貢獻產品的創新。”
“之所以要進行創新,還源于我們日益碰到的挑戰。”徐平認為,“現代社會競爭激烈,既是發展的黃金期也是發展的拐點,如何實現拐點超車值得思考。津膜作為上市新企業,還會碰到技術、市場、競爭對手等多方面的挑戰,我們實現主營業務上的技術創新、資本模式創新,尋找機會,實現彎道超車。”
賽萊默董瑞萍:創新要注重跨界合作
賽萊默是一家擁有百年歷史的新公司。2011年之前,公司叫ITT;2011年11月的時候,公司進行重組,把ITT三大業務分成三家上市公司。原來ITT作為水流體這部分的業務重新起了一個名字:賽萊默,這是一個希臘專有名詞,寓意公司在水的輸送處理以及回用過程中的技術能力。賽萊默從ITT分出來之后,公司的核心價值也做了調整,在“互相尊重,盡職盡責、正直守信”基礎上,加上了“勇于創新”四個字。
在當前國際化趨勢下做環保董瑞萍認為,“無論外企、國企、民企、學術界,都應一起合作創新,去攻克我們面臨的環境難題。”
賽萊默在組織機構、經營模式和技術等方面都做了創新。
組織機構方面:賽萊默的歷史是公司并購的歷史,從美國的泵業公司、瑞典的品牌,一直延伸到水的產品線。過去進入市場都是單打獨斗的,1996年之后,特別是在2008年成立了一體化前端的組織機構,將產品線整合,針對特定的市場成立了給排水團隊、監控等組織機構。
傳統的經營模式是單一設備的供應商,賽萊默做了系統的集成,比如最近推出的一體化泵站,整個泵站是定制的,加上賽萊默的智能控制系統,在節省空間、節約能源方面都有很多創新,這同時也是技術創新。
董瑞萍認為,創新除了理想之外,最根本的的動力還是企業的可持續經營、企業的快速成長。從內部來講,企業產品或解決方案要去做深度創新和廣度創新,不斷地更新、改進以滿足客戶和市場的要求。從外部來講,整個環保行業需要跨領域的合作。企業從投資、運營管理等好多方面,值得一起去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