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5月發布的《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條例》,對事業單位聘用體制、工資福利、社會保險等做出了新的規定。7月1日,這一法規開始正式執行,受到了廣泛關注。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環保產業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總編傅濤曾經表示,環保產業是公共服務外部化產生的行業,是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產業,事業單位的改革必然會對環保產業產生重要影響。“改革得好會讓我們民營企業有更大的擴大公共服務的入口,改革不好也會形成國進民退”。那么這次的改革,是否會讓環保產業受益呢?
本次事業單位改革主要對象是員工的身份問題。北京大岳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金永祥告訴中國水網記者,多年的“雙軌制”給事業單位員工帶來優于企業員工的養老保障,事業單位的身份是員工最在意的。如果市場化改革中,觸動到了員工最根本的利益,必然遭到員工的反對。這就是事業單位企業化難以推進的根源。新發布的《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條例》打破了“雙軌制”,使事業單位的身份與企業并無差異,企業化改革便不再觸動員工的根本利益。“人一旦激活了,阻力變小了,對環保產業市場化改革是利好的。”金永祥說。
對于環保產業,傅濤認為環境公共服務理論上應該廢除所有的事業單位,目前中國環境服務缺乏有效內部監管的形勢下,事業單位改革后形成的“新企業”需要與政府形成基于市場機制的服務采購關系。政府采購公共服務的方式才是最好的。全面的事業單位改革為環保事業單位企業化破除了最大的阻礙,“會推動政府采購公共服務,促進環境服務外部化。同時對混合所有制也會有很大的幫助。”
E20環境產業研究院執行院長、資深戰略管理專家代維昭認為,事業單位更多地進入市場將對環境產業混合所有制發展形成強大的推動力,“因為事業單位往往具備比較好的政府資源,而且有很多的優勢資產,這對于混合所有制是一個很好的基礎。改革后的機制能夠盤活企業資產、激發企業活力,為混合所有制發展提供更多的機會。”另外代維昭介紹,目前一些企業對混合所有制仍持觀望態度,事業單位的改革從客觀上可以增加他們的信心和決心。
國有企業在我國環境領域仍占有主流地位,很多國企的活力得不到釋放,探索混合所有制道路有助于改變這一現狀,但困于缺乏有效的途徑和操作方式。對此,E20環境產業研究院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將于近期舉辦混合所有制主題沙龍,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