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掃一掃,即可免費申請加入
中國污泥處理處置戰略聯盟
2014年是活性污泥法誕生100周年,百年來其依然是污水處理最經濟、最有效的方法。在2014(第六屆)上海污泥熱點論壇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建司巡視員張悅感嘆,很幸運,人們認識了微生物的自然規律;很自豪,人們發明了微生物治污技術。但“我們真正認識污泥了嗎?”張悅為行業提出了一個新問題。他認為,要真正認識污泥,有必要看看污泥的前世今生。
昨天
“亙古有之,自然之道。”張悅認為,在微生物世界中,或者是自從有生物體開始就有污泥,就有了循環問題。他表示,在污泥中發現了微生物對所謂污染物的分解作用,微生物在新陳代謝、循環不已的系統中起著關鍵作用,它是分解者也是生產者。張悅認為,農耕時代的污泥處理雖然分散、低效,但生態環保。在農耕文明時代,生態和農耕,實現自然和最初社會生產階段的一種循環利用。農耕過程中的“漚肥”就是微生物在自然半自然狀態下的生物處理,使有機物和微生物菌體同時達到穩定化程度,這一時期污泥實現土地利用,就地循環。張悅表示,這一時期的污泥處理,是人們對自然規律的樸素認識和應用,實現了污染治理和產物利用并重。
今天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人類進入了工業文明時代,這一時期,工業化城市化快速發展。張悅強調,在社會化、城市化、工業化過程中,污水的復合污染和高度集聚,污水處理和污染排放已不再是原始化的工業可以處理的,因此我們現在建了很多污水處理廠。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及城市的建設,肯定會有污泥產品產生,大量的污泥聚集,污染物和微生物二者都處于“不穩定”狀態,產生大量剩余活性污泥,給我們帶來了麻煩。在污泥處理處置過程中,存在一個普遍的問題:污泥脫水怎么那么難?張悅表示,對于活性污泥,脫水的“泥餅”含水80%,實際還是“泥湯”。這就要求重新認識活性污泥,他比喻,如同化學中的元素周期表,一個元素的活潑程度與該元素的原子結構有關系,存在決定性能。因此,在污泥處理處置中,也要清楚污泥的構成如何?清楚水在哪兒?各部分含水有多少?現在有些環保同志和媒體同志也講,治水不治泥,污水白處理。張悅認為,這樣講有點夸張。這種說法要改為,治水不治泥,污染要轉移。
明天
看污泥的前世今生,行業應該思考的和面對的是,污泥最終要去到哪里?近年來霧霾和大氣治理問題的浮現,開始為污泥的“火化”降溫。污泥焚燒不僅消耗大量能源,也產生大量細顆粒飛灰。因此,張悅質疑,電廠、水泥廠、垃圾焚燒廠,真歡迎污泥這個難兄難弟嗎?張悅甚至幽默地講,馬克思曾說過,資本主義生產破壞著人與土地的物質變換,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費掉的土地的組成部分不能回到大地,從而破壞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條件。污泥來自污水,污水來自糞便,糞便來自食物,食物來自土地。張悅認為,污泥要從哪來到哪去,入土為安,土地需要富含有機質營養物的污泥,穩定化、無害化的污泥。他指出,對污泥的態度,取決于“有機農業”和“化學農業”博弈的結果。
在張悅看來,污泥是亙古有之,前世實現了生態和農耕的循環。今生污泥的污染頻發,面臨消滅和利用的博弈。近年,一部來自比利時作者岡特•鮑利的《藍色經濟》受到業內關注,引起了行業的思考,觸動了環保人的神經。藍色經濟思想更強調利益共生,在自己的生態系統里,實現微循環和零排放。張悅認為,未來藍色經濟思維在污泥處理處置中的運用,將在自然社會創造一個新的財富,實現自然和社會的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