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圖/陳琮元
核心提示
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城市也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美好“海綿城市”離我們很遠嗎?不,常德已經在努力開始為我們提供一個范本。
華聲在線-三湘都市報訊 像海綿一樣吸水的城市,暴雨時大量蓄水,讓城市無積水;吸收的雨水可再次利用,干旱時“吐”出來。4月27日至28日,包括常德在內的16個全國海綿城市試點城市代表相聚在常德柳葉湖,逐一商討各自海綿城市實施方案。
未來3年,常德將獲得超過12億元的國家專項補貼資金,為全國海綿城市建設提供可復制、可推廣、可量化考核的制度和經驗。
入圍海綿城市試點
“我們的目標是,1年重點突破,2年基本建成,3年形成示范,真正成為一座會‘呼吸’的海綿城市。”3月27日,申報國家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競爭性評審答辯會在京召開,親任主辯手的常德市市委書記王群發言擲地有聲。最終常德市以總分第7名的成績從全國22個參與答辯的城市中脫穎而出,成功入圍“全國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
2014年12月,住建部、財政部、水利部聯合啟動了全國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申報工作,全國有130多個城市參加競爭。經過嚴格篩選,有34個城市進入初選名單。今年3月24日,三部門初審確定22個城市派代表到北京參加競爭性答辯會,最終常德市等16座城市進入“全國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
自然條件得天獨厚
常德地處洞庭湖平原,湖南四水中有沅澧兩條水系貫穿全境。常德市共有河湖面積78萬畝,全市年均降雨量超過1360毫米,開展海綿城市建設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試點區域可達118平方公里。
常德最大的市情是水情,最大的隱患是水患,城市排澇防洪壓力遠高于一般城市,在排水防澇基礎設施建設、調蓄雨洪和應急管理能力建設等方面有更強烈的要求。
110項目擬投資250億
2004年,常德市政府與德國漢諾威市政府、德國漢諾威水協、荷蘭烏特勒支市政府、湖南省原建設廳攜手合作,向歐盟申請了《解決亞洲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常德市城區及穿紫河污水治理個案分析》項目,并于2005年獲得歐盟批準;2008年再次合作,共同編制了《水城常德——常德市江北區水敏性城市發展和可持續性水資源利用整體規劃》。以此為指導,常德先后聘請德國漢諾威水協、中規院等國內外頂尖規劃設計單位,高標準編制了城市給水、排水、防洪、水資源利用、綠化、道路等10多個專業規劃,和北部新城、江北、江南、穿紫河、護城河等片區水系和雨水綜合利用規劃。
自2009年以來,常德市城區啟動了110多個涉及水系治理、防洪、排水、供水、污水處理、綠地、綠色建筑等項目,預計總投資250億元。
連線
16個海綿城市試點城市
首批16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為:湖南常德、河北遷安、吉林白城、江蘇鎮江、浙江嘉興、安徽池州、福建廈門、江西萍鄉、山東濟南、河南鶴壁、湖北武漢、廣西南寧、重慶、四川遂寧、貴州貴安新區和陜西西咸新區。
名詞解釋·海綿城市
海綿城市就是將城市河流、湖泊、地下水系統的污染防治與生態修復結合起來,讓城市像海綿一樣,遇到降雨時,能夠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滲透、凈化雨水、補充地下水、調節水循環;干旱的時候再把吸收的水“吐”出來,并加以利用,從而讓水在城市中的遷移活動更加“自然”的城市。
海綿城市的設想改變了我國城市排水系統只排不蓄、只排不用的缺陷:用綠地廣場、綠色房頂、人工溝渠抓住雨水,讓其下滲、滯留;用河邊的生態濾池、濕地,過濾雨污水,凈化水體。收集、凈化后的雨水,可以用于綠地澆灌、道路清洗、景觀水體補充等。
行動
機器人拍照,改造地下管網
“以前只要一下雨,就有內澇。以前我們這里是臭水溝,污水濃度高的時候,魚就死成一片,夏天窗戶都不打開。”家住常德市穿紫河附近的市民李先生感慨道,經過多年治理,小區附近的環境確實改善了不少。
“我們用了中國最先進的技術,機器人下到地下管網拍照,發現地下管網都是混的,地下管網是一個網狀,一個點混了,就都混了。還有很多管是上世紀50年代、70年代的,壞的壞,塌的塌。” 常德住建局副局長黃金陵說。據了解,常德市在2010年就建立500公里的排水管網動態模型和160平方公里內的水系模型;2013年半年改造地下管網520公里,同時全面啟動了江河湖連通工程,使城市的水生態、水環境明顯改善。
挨著污水排口的穿紫河船碼頭最早開始了試點,如今已經完成了機埠改造、地下沉淀調蓄池等項目建設。河邊的生態濾池占地9000多平方米,景觀如同濕地公園,植被下面是用石頭、砂礫按照比例搭配構成的過濾層。從地下調蓄池滿溢出來的污水和雨水,經過沉淀和綠地溝渠的引導,再經過這片生態濾池的調蓄和凈化。
進展
已投資80億完成36個項目
截至2014年底,常德市城區啟動的110多個項目中,已完成項目36個,完成投資80億元;江北城區城市防洪水平提高到了100年一遇的標準,市城區污水處理率提高到86%,應對強降雨峰值能力亦有顯著提升,城市水環境得到了根本性扭轉;特別是建成了一批省內外有影響、市民得實惠的標志性工程,如集城市防洪、綠地蓄水、文化休閑多重功能于一體的常德詩墻;運用海綿道路理念系統建成了環柳葉湖、沾天湖的馬拉松賽道。
接下來,常德市海綿城市建設實施的目標有:雨水利用替代城市供水比例為20%、排水防澇標準為30年一遇、示范區外城市防洪標準為100年一遇、污水全收集全處理等。
■記者 聶詩茼
常德擬投250億建“海綿城市” 下雨存水干旱放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