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中國古代城市建設中的環保理念
2015-05-18來源:全心全意公眾號
環境問題古已有之,古代人對于環境保護有什么樣的認識,在城市建設時采取過什么措施防止環境污染呢?
1環境問題古已有之
現代環境保護活動起源于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隨著工業化革命的不斷發展,環境問題日益嚴重,1972年6月,“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提出了“只有一個地球”的口號,成為現代環境保護的第一個里程碑。
但實際上,環境問題古已有之,總體來說,在人類開始有目的的進行耕種和馴養動物起,環境問題便產生了,并隨著人們利用和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強不斷加強。黃河流域是我國古老文明的發祥地,據記載,周代時這里森林茂盛、水草豐富、土地肥沃,為農業發展提供了優越的自然條件。但是自秦漢以來,黃河流域的森林不斷遭到大面積砍伐,水土流失日益加劇,黃河泥沙含量不斷增加,宋代時就已達到50%,明代增加到60%,清代更增加到70%,每遇暴雨時節,河水便沖決堤壩,泛濫成災,由此可見生態環境在農業社會就已經受到相當程度的破壞。在中國,環境保護的理念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古人對環境保護采取了哪些措施,又是如何實踐的呢。
圖:曾經的黃河河道
2古代人的環保理念
面對這些生態破壞問題,古代人提出很多環保理念,從現代環境保護的視角看也不乏可取之處。
早在舜帝時期,官府中就有類似現今“環保部”的國家機構,根據清黃本驥編纂《歷代職官表》記載,舜所設九部委中的“虞”,既是機構名,又是官銜名,其很大一部分職能與今天的環保部相同,但所管理范圍更大,轄區內山、林、川、澤的保護與治理,都是“虞”的職責。
而據《逸周書•大聚篇》記載,上古夏代大禹執政時期,大禹曾頒發了一條禁令:“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長。夏三月,川澤不入綱罟,以成魚鱉之長。”類似于現代頒發的“環保法”。
戰國時期趙國著名思想家荀子,把保護環境問題被提到政治高度,提出“環保治國”的理念,《荀子》一書中第九篇《王制》提出,在草木開花結果的時候,不能砍伐山林,踐踏和破壞草木的生長,荀子把這種環保要求,稱為“圣王之制也”。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秦國出現了真正意義的“環保條款”,記錄在《田律》上。《田律》中除了前代規定的春季不準亂砍亂伐外,還有很多環保方面的規定如不得堵塞河道、夏季不準焚燒草木灰當肥料等,可知古代人們就已認識到大氣污染的來源和危害。
3古代城市建設中的環保措施
而在古代城鎮建設中,人們也非常重視環保理念的運用,特別是在水系規劃上,往往都獨具匠心,既方便利用,又不破壞原有的水系的生態性。
圖:麗江水系示意圖
古城麗江對水體的保護和利用堪稱巧妙。麗江古城的水源來自于玉河水源頭——黑龍潭,麗江人將玉水河在玉龍橋下一分為三,形成東河、中河和西河三條水系。中河是古老的自然水系,自北而東南,穿過整個古城,把古城自然分為東、西兩城區。人工西河沿新華街入城,經四方街、光義街,在木府的東、南、西三面環流,尤如護城河一般,再一分為二出城。人工東河沿新義街入城,在小石橋處再一分為二出城。麗江人建城并沒有阻塞住潺潺不絕的高山泉水,自然河道與人工河道的巧妙結合使麗江主街傍河、小巷臨渠,顯得無比清凈而又充滿生機。麗江人還利用城內西河水的高低落差,按時提降閘門,使河水漫過街道清洗污垢,稱得上生態版“自動化環衛系統”。
圖:從玉龍雪山上潺潺流下的玉水河
圖:麗江城內隨處可見的河道
除了利用自然水系,古代人在排水設施建設上也頗有環保理念。建于北宋熙寧年間贛州城區排水干道系統,是根據街道布局和地形特點,采取分區排水的原則,采用明溝與暗渠相結合的方式建設的。因為兩條溝的走向形似類似于篆體的“福”、“壽”二字,故名福壽溝,主溝總長達12.6公里,共有6個出水口,3個排入章江、3個排入貢江,并與城區池塘相串通,形成了古代贛州城內旁支橫絡、主次分明、排蓄結合的排水網絡,對改善城區環境衛生、居住條件起了重要作用。這個系統同時組成了排水網絡中容量很大的蓄水庫,以調節暴雨流量,減少下水道溢流,平時還可利用污水養魚種菜。福壽溝至今還在贛州城市排水中發揮作用,惠澤后世。
圖:贛州福壽溝與城墻示意
圖:贛州福壽溝局部構造
4古代環保理念的現代詮釋
從古代人的環保理念和實踐運用中我們可以看出,古代人環保理念的核心思想是尊重自然規律,在保護自然的前提下利用自然,這一觀點其實與現代環境保護中“可持續發展”的概念不謀而合,即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古代更多指的是可供人類使用的動植物,現代轉變為對能源的節約利用。同時,保護自然環境、不增加污染物的觀念與現代“環境容量”理念也如出一轍,即某一環境區域對人的人類活動造成影響的最大容納量,山林川澤如此,大氣亦如此。
這些古代環保理念的形成也許是基于“天人合一”的樸素哲學思想,也許是基于生產能力有限條件下對自然較大程度的依賴,但其中所體現出來的尊重自然的態度和解決問題的智慧應當在現代環境保護中重視并延續下去。
參考文獻:
1、林頤.古代如何防治城市積水[J].資源與人居環境.2014(01)
本期內容由上海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規劃四所(城市設計研究中心)祁艷供稿
【生態環保】天人合一:中國古代城市建設中的環保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