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哈佛大學設計學博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千人計劃專家 |
為了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講話及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精神,2014年2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建設司2014年工作要點》中明確提出:“督促各地加快雨污分流改造,提高城市排水防澇水平,大力推行低影響開發建設模式,加快研究建設海綿型城市的政策措施”。并于11月發布《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一時間,“海綿城市”這一概念再一次進入人們的視野。
“海綿城市”概念的產生源自于行業內和學術界習慣用“海綿”來比喻城市的某種吸附功能,最早澳大利亞人口研究學者Budge(2006)應用海綿來比喻城市對人口的吸附現象 。近年來,更多的是將海綿用以比喻城市或土地的雨澇調蓄能力。在《城市景觀之路:與市長交流》一書中,俞孔堅和李迪華提出把維護和恢復河道及濱水地帶的自然形態作為建立城市生態基礎設施的十大關鍵戰略,指出“河流兩側的自然濕地如同海綿,調節河水之豐儉,緩解旱澇災害。”(俞孔堅,李迪華,2003);在臺州、威海、菏澤、北京等一系列城市生態規劃中,俞孔堅及其北京大學研究團隊提出并實踐了用生態基礎設施來綜合解決城市水問題和綠色城市的構建(俞孔堅,李迪華,2003;俞孔堅韓西麗朱強,2007;俞孔堅,張蕾,2007;宋云, 俞孔堅,2005;俞孔堅, 王思思 等2010;)。較早的實踐案例包括天津橋園濕地系統,通過簡單的填挖方,形成海綿體,收集雨水,在解決城市內澇的同時,利用雨水進行城市棕地的生態修復和公園營造,發揮綜合的生態系統服務(俞孔堅等,2006; Yu,2010),類似的綠色海綿工程也在秦皇島濱海生態修復中得到成功的應用(俞孔堅等,2009)。董淑秋、韓志剛,其在《首鋼工業區改造規劃》中提出“生態排水+管網排水”的“生態海綿城市”規劃概念,主要針對規劃區的雨水利用問題 。
俞孔堅(2012)結合亦莊經濟開發區南部拓展片區規劃提出以構建區域水生態基礎設施以及生態雨洪調蓄系統為核心的城市“綠色海綿”規劃理念 ,該套規劃理論和方法并不是在亦莊案例中首次提出,它是生態安全格局理論體系中的一個分支,是針對中國城市突出水問題的跨尺度綜合解決途徑,長期以來持續被應用于多個尺度的城市規劃實踐,并已完成了一系列頗具國際影響力的示范工程 。
國內很多學者將“海綿城市”理論和方法應用到多項規劃設計實踐中 ,臺灣水利署基于LID技術在新近的《流域綜合治理計劃》中提出構建“海綿城市”。 “海綿城市”的概念被官方文件明確提出也代表著生態雨洪管理思想和技術將從學界走向管理層面,并在實踐中得到更有力的推廣。但是,不難發現相關研究多圍繞以LID技術、水敏感性城市規劃與設計等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先進的生態雨洪管理技術而展開,也越來越聚焦于城市內部排水系統和雨水利用、管理,并且在具體技術層面的詮釋依舊未能擺脫對現有治水途徑中“工程性措施”的依賴。在筆者看來,“海綿城市”的建設意義遠不止如此,它作為一種生態途徑,能夠在不同尺度綜合解決中國城市突出水問題及相關生態問題。
來源:景觀中國 201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