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一周年之際,本網記者近日再走訪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陜南三市,與護水的干部群眾近距離接觸,了解他們這一年是如何通過實際行動保障一江清水。
漢江紫陽段
安康1365名河長300多個高清攝像頭確保江水清澈
12月初,陜南秦巴山區。
陽光灑照在山間,暖洋洋的。一股股清澈的泉水從山石間流出匯溪成河,注入漢江。
此時安康已經邁入初冬時節,紫陽縣居民劉際會在自家寬敞明亮的客廳里為記者講述移民搬遷的經歷。
為了保一江清水送京津,陜南三市結合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保護啟動了生態移民搬遷項目,劉際會就屬于生態移民搬遷的住戶之一。
劉際會家原本在安康市紫陽縣高橋鎮一個叫鐵佛村的偏遠山村里,山路崎嶇交通不便,孩子上學要走4公里的山路。新的安置樓寬敞明亮,現代化設施一應俱全,離高橋鎮只有幾百米的距離,孩子上學走幾分鐘就到了,生活特別方便。
高橋鎮干部張福華告訴記者,為了保護漢江小流域水質,消滅農村面源污染、幫助偏遠山區居住分散的村民較好地實現脫貧致富,高橋鎮將居住分散的偏遠山區居民集中搬遷到鎮上移民安置小區,并建立完善的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場。
“我們在鎮上設立農業園區,引進勞動密集型產業,實現搬遷移民搬得進、能致富,只有農民富了,我們的水源保護才有群眾基礎,群眾肚子都吃不飽怎么能很好地保護水源?”張福華坦言。
吳小剛是安康市紫陽縣南水北調辦公室主任,同時還兼任紫陽縣發改委副主任,身兼數職的他對于水源地保護問題理解頗深,“保護好漢江水質關鍵是提高群眾的認識,提高群眾認識的實質是讓群眾嘗到保護好水帶來的‘甜頭’,我們在實際工作中引導群眾保護這一方水土就是為了子孫留資源,懲罰分明,讓群眾知道破壞水源的后果,明白保護水源的好處,最終實現人人參與。”
漢江石泉段
安康水資源豐富,長江第一大支流—漢江由西向東橫貫全境,由石泉左溪河口入境,經石泉、漢陰、紫陽、嵐皋、漢濱、旬陽、白河7縣,于白河縣白石河口以下10千米處出境,境內流長340公里,河網密度為1.43千米/平方公里,一級支流23條,二級支流31條,流域面積5平方公里以上河流941條。水資源總量262億立方米,占陜西省水資源總量的58.9%,占丹江口水庫來水總量66.4%。年自產水量121億立方米,占丹江口水庫來水總量30.6%。
為了保護這方清水,確保南水北調中線水質良好,安康市委副書記、市長徐啟方表示,安康要勇于擔負起保護漢江的重大政治責任,把保護漢江水質作為重大的機遇來認識,各級黨委、政府要堅定保護生態環境和漢江水質的信心,采取強有力的措施,以鐵的決心、鐵的手腕、鐵的紀律,竭盡全力,盡職盡責,堅定實現保護漢江水質的目標。要牢牢把握工作主動權,對漢江水質保護工作絲毫不得懈怠,必須出重拳、下硬茬,用剛性約束,對存在的問題主動出擊,對不作為的行為嚴格問責,確保漢江水質安全。
位于紫陽縣水利防總的水面監控系統
“通水一年多來,我們通過1365名河長和300多個高清攝像頭將整個漢江流域全面監控起來,攝像頭監控一發現異常我們立即電話通知河長,此外我們摸清排查污染源,嚴格監控水質。漢江出陜斷面始終保持在二類水質,我們即將投入運營的南水北調指揮中心在整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沿線都算比較好的。”安康市環保局漢江水質監管科科長李紀平表示。
2015年以來,安康開展市級執法檢查督查21次,下發督辦函10份,組織開展各類環保專項執法檢查9次,出動執法人員2152人次,檢查督查各類企業2783家,查處環境問題919個,立案處罰87家,依法關停35家企業。
據安康市南水北調辦統計,安康市近五年來用于水質保護總投入300余億元,其中先后投資18.6億元建成21個縣級污水垃圾處理項目,年運行總費用約1.13億元。投資108億元實施漢江綜合整治,移民搬遷累計投資100余億元等等。累計關停300余家“兩高”企業,直接減少產值近300億元。
漢中四大工程確保漢江源頭水源干凈
在漢江源頭,陜西漢中通過推進“四大戰役”、實施“四大工程”,確保“一江清水”送北京。漢中市委、市政府決定自2014年至2016年三年時間,在全市開展漢江流域污染防治專項行動,大力推進以漢江流域縣城和39個鎮為重點的污水垃圾集中處理;以中心城區和平川縣城為重點的城市揚塵治理和以企業淘汰落后產能為重點的節能減排治污;以及以農村環境整治為重點的面源污染治理等四大戰役。
陜西省漢中市寧強縣漢源鎮馬家河村的漢江源頭
漢中市寧強縣漢源鎮馬家河村——位于漢江源頭,為了保護漢江源頭的清澈,馬家河村改水改廁,不讓一絲的污水流入河流中,確保一江清水的干凈。當地村干部王光俊介紹說,為了保護南水干凈,當地組織干部群眾義務撿拾垃圾,確保水源周圍干凈整潔。
為保護南水干凈,漢中市寧強縣開展了治理流域污染、清除城鄉垃圾活動,居民的生活方式更加綠色環保。 根據寧強環保局數據顯示,僅2014年,寧強投入4000多萬元建設美麗鄉村,累計清潔家園、田園3.5萬處,河道、水溝1071條,塘庫、水源276處,實施改廁、改廚、改圈1.8萬戶,清除城鄉垃圾1798噸。監測表明,漢江源頭水質達到一類標準,出境斷面水質達到二類標準。
為保護漢江水質,位于漢江上游的漢中市對漢江流域及其主要支流的涉重金屬企業、醫藥、化肥、皂素、電鍍、食品釀造等企業和污水處理廠廢水排放問題進行重點整治,監控漢江、嘉陵江干流及其主要支流433個排污口的排污量,督促沿漢江39個重點鎮加快污水垃圾“兩場(廠)”建設,目前西鄉縣茶鎮、勉縣周家山鎮、洋縣龍亭鎮等8個鎮已建成無動力(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站,其他鎮正在進行前期工作,龍亭、大安(寧強縣)、茶鎮已建成簡易垃圾填埋場,其他鎮已建成垃圾轉運設施,農村生活污水、垃圾處理能力穩步提高。
據了解,漢中漢江流域綜合整治共完成投資20.87億元,爭取中省投資8.72億元,已累計完成堤防主體治理140.85公里,退耕還林238.8萬畝,長江防護工程造林345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7234.6平方公里;陜南移民搬遷累計完成投資165億元,9.4萬戶、35.86余萬人實現搬遷,為防止水土流失、實現生態修復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年多來,漢中加大投入用于推進農村清潔工程,以創建“美麗鄉村”活動為抓手,全面治理農村面源污染,加強土壤重金屬污染防治,推廣生物有機肥、生態養殖模式,使農村生活環境得到有效改善。
商洛鐵腕治丹江 處理66家環境違法企業
在西安打工的李凱亮對治理的新河道贊不絕口。李凱亮所在商洛市商州區腰市鎮雙戲樓村緊鄰丹江的二級支流小黃川河,談起以前的小黃川河李凱亮連連嘆氣,垃圾遍地,亂石雜草布滿河道,分明就是一個“野河道”。
李凱亮所謂的“野河道”在當地鎮黨委書記郭彤的眼里如今成了“寶貝疙瘩”。“我們經過治理,讓這條河流成了我們的景觀河,我們前期建成了長六公里,水面寬約6米的親水景觀長廊,這里以后將會是我們致富騰飛的重要砝碼。”郭彤告訴記者。
商洛商州腰市鎮江山流域小流域治理。該流域流進二龍山水庫,最終注入丹江
“這里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涵養區,為此我們結合實際情況啟動美麗鄉村建設,每家每戶配備一個垃圾桶,每個村民小組設置一個垃圾收集箱,每個村配置2名保潔專員,在全鎮重要位置設立100多個垃圾桶,確保垃圾不入河道,污水有人管。同時我們通過村規民約加大對群眾的宣傳力度,讓鄉村美麗,確保每一條河流干凈。”對于丹水的保護腰市鎮黨委書記郭彤絲不含糊。
把規模較大的村莊,按照以秦嶺美麗鄉村建設為目標做好村容村貌建設消滅農村面源污染,對于規模較小開發不便的村落,商洛市進行生態移民搬遷,結合精準扶貧和丹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堅持讓群眾搬得出,住的進,住的穩,能安居的原則,商洛2015年,全面完成整村推進項目村建設115個,其中丹江流域4個縣(區)建設整村推進項目村71個,全年共投入專項財政扶貧資金2613萬元。
丹江流經丹鳳縣竹林關鎮,在此丹江最大的支流銀花河匯入丹江。竹林關鎮黨委書記張利華告訴記者,為了保護丹江這一江丹水清澈,竹林關鎮集合秦嶺最美鄉村建設,圍繞竹、水、路、街、業、居、景七大元素打造景色優美、宜居休閑集鄉村、古鎮、水域為一體的特色小鎮。
“通過美麗鄉村建設,往日垃圾遍地的小水溝打柴溝成了休閑觀光的親水景點,在泥石流災害廢墟中奇跡般崛起的桃花谷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成了竹林關鎮的后花園。鎮上以桃花谷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為核心,圍繞鄉村旅游打造竹林關農家樂集群,以休閑度假、飲食產業促進鎮域經濟發展,讓百姓富起來。環境美了,水清了,人富了,竹林關居民的生活習慣也發生了改觀,更加愛惜這片美麗小鎮了”張利華自豪地說為記者介紹著竹林關小鎮發生的變化。通過移民搬遷,讓偏遠地區的居民搬到鎮上來,既防止農村面源污染小流域、又讓偏遠地區居民通過移民安業實現脫貧致富。
丹鳳縣桃花谷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生態示范園
竹林關鎮只是整個商洛城鎮綜合整治的一個縮影,2014年商洛制定了《商洛市丹江等流域污染防治工作三年行動計劃》,計劃用三年時間實施城鎮環境綜合整治、沿江小流域治理、工業污染防治、農村生活污水垃圾處理、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畜禽養殖污染治理、飲用水源地保護等八項措施,加強商洛境內流域水污染防治。
縣河是丹江的另一條支流,也是商南縣重要河流,流經縣城人口密集區。為了防止生活污水、環境衛生對縣河污染,商南縣建成桑德污水處理廠,對縣城污水通過管網輸送集中處理,“污水處理廠日處理大概有八到九噸,占全縣污水90%左右,處理后的污水可達標排入縣河。”商南縣發改局副局長董光波介紹,通過采取建立污水處理廠、垃圾填埋場、小流域治理等措施,以往污水橫流、垃圾遍地的臭水河變成了水清河美的商南縣城景觀河,商南縣的整體環境也得到了很大的改觀。
為確保丹江水清澈,商洛全面推行重點污染源企業掛牌管理。對全市99家國控、省控、市控重點污染源企業實行了掛牌管理和一企一策一檔管理。出臺環境違法“黑名單”管理暫行辦法,明確了“黑名單”管理罰則與退出機制,對上半年環保大檢查發現存在突出環境問題的洛南保豐高鉛礦業公司等6家企業作為第一批“黑名單”先進行黃牌警告,限期3個月整改,3個月再整改不到位,就列入“黑名單”向社會進行公示。
商南縣污水處理廠,日均處理縣城污水八千到九千噸,占全縣城90%,處理污水最終注入縣河,流入丹江
為了加大對污染企業震懾力度,商洛市環保局牽頭分成7個組對全市環境執法大檢查情況進行重點督查,對檢查出的問題進行集體約談、現場交辦、限期整改。2015以來對存在環境問題的66家企業進行依法處理,其中市級掛牌督辦8家,立案處罰38家,縣區政府督辦整改22家,實施環境“黑名單”黃牌警告6家,移交公安2家,責成有關縣政府關閉小造紙企業5家,對既無國土手續又無環保手續的55家粘土磚廠移交國土部門集中整改。
通過一系列措施,商洛境內丹江、洛河、乾佑河、金錢河、銀花河等6大河流20個斷面水質達到地表水功能區標準,商洛市10個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丹江從商南縣出省斷面水質穩定達到Ⅱ類標準。
陜南護水有責 水源地保護任重道遠
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副主任王仲田2015年5月在陜南調研期間對于陜南三市護水工作予以肯定,他說,陜西省特別是陜南三市付出了很大犧牲,關閉了幾百家企業,不只是經濟上的損失,還有許多人面臨失業。付出的代價大,做的貢獻巨大,這樣的奉獻精神,值得我們敬佩,陜西人應該引以自豪。
據介紹,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式通水一年以來,隨著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規劃的實施,加快了城鎮環保配套設施建設,解決了一部分沿江、沿河、沿庫污水垃圾直排問題,提高了水源區整體的污水垃圾處理率和達標率。
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保護仍存在以下問題:水質安全保障能力仍需進一步加強,部分斷面水質不穩定,漢江、丹江等主要入庫河流總氮濃度總體偏高;治污設施還不完善,部分縣城和絕大部分鄉鎮污水處理廠配套管網建設不到位,垃圾處理填埋方式單一,滲濾液處置普遍不達標;地方財政困難且缺少水污染治理的管理和技術能力,部分環境基礎設施管理水平和運營效率低下,污水垃圾設施運行維護費用難以有效保障;面源污染治理薄弱,水源區面源污染所占比重超過50%;監測體系不適應水源保護要求,缺乏應急監測處置能力等等。
旬陽縣旬河以及漢江干流河道采砂現象多
就具體問題而言,在重訪水源地過程中,人民網記者發現相比一年前陜西在保護南水方面做出了不少努力,也取得了不少成績,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在安康市漢濱區漢江沿線早陽鎮沿岸居民聚集區漢江沿岸垃圾較多,影響水質,漢濱區有些靠近居住區的小流域河道內垃圾較多,旬陽縣旬河以及漢江干流河道采砂情況嚴重。旬陽當地居民告訴記者最近幾年由于采砂多頻繁致使河水比較渾濁,有些采砂沙堆直接堆積到主河道影響河流正常行洪。
陜西省南水北調辦主任朱昱告訴記者,陜西在兩場(垃圾處理場和污水處理廠)方面建設資金缺口10個億,28個縣區建成兩場運營資金缺口9000萬,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方面資金缺口3.7個億。
在實際走訪中,人民網記者了解到,陜南多地在人員配備方面比較薄弱,陜西省南水北調辦僅配備一名專職副主任,未配備編制和專職工作人員,工作上依靠省發改委區域處。區域處承擔的職責任務重,人員較少,南水北調工作陷入被動應付局面。陜南三市雖均已設立了機構并配備編制,但都是參照省上的做法,依然掛靠于市級發改部門,人員配備比較單薄,多數縣區南水北調辦只有一名工作人員。
以商洛市為例,水源地保護限制了工業經濟發展。為保護水質,對于控制水源涵養區污染源、稀有金屬開發項目及造紙、化工產業項目受到嚴重限制。以2013年為基期測算,每年將減少工業產值超過50億元,財政減收4—5億元,每年工業產值將減少220億元以上。對于面源污染治理增加了農業產業成本,由于嚴格限制農業生產中的化肥、農藥使用,導致農作物產量明顯下降;作為山區市,占農村總人口三分之一的養殖戶因劃定了禁養區和限制區而放棄養殖;以雜木為原料的食用菌產業受禁伐政策的影響,散種食用菌戶基本絕跡,因而農民收入受到很大影響,人均收入減少1000元左右。
如何保證丹江口水庫的水質良好,處理好水質保護和脫貧致富關系,南水北調水源地保護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