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用水流模擬的“暴雨”連續10分鐘漫灌在臨江港灣小區新建的停車場上,路面卻沒有積水。“暴雨”停后,水漬立即無影無蹤。由此,武漢首塊“海綿”路面完成試水,也標志著武鋼金資公司利用鋼鐵二次資源研制的透水混凝土材料首次成功運用到實際工程案例。
經現場測試,其各項指標均達到設計標準,透水率高于國家標準20%,得到海綿城市項目部和設計單位的高度評價。
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目的在于解決內澇、熱島效應、雨水污染等城市病。
去年,武漢市成功申報成為全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并選取青山區作為“2+N”示范區進行海綿城市建設改造。武鋼金資公司直屬研發機構———湖北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搶抓海綿城市建設機遇,先期介入相關產品及全套技術研發,主動與政府對接,積極參與海綿城市試點工程建設,為武鋼鋼鐵二次資源的高效利用找尋契機。
據了解,鋼鐵廠每年要產生數百萬噸鋼渣、水渣等工業廢棄物,如何將這些廢料、廢渣作為二次資源進行綜合回收利用,是國家綠色環保和鋼鐵行業轉型升級的需要。
普通混凝土一般指水泥混凝土,材質密實,能吸水而不透水,硬度較強。而普通透水混凝土是一種多孔輕質混凝土,呈孔穴均勻分布的蜂窩狀結構,具有透氣、透水和重量輕的特點,但“透水好則強度差”的矛盾一直是行業難以攻克的難題。武鋼金資公司在學習新加坡雨水治理與再利用方面的經驗基礎上,就地取材,變廢為寶,率先利用鋼鐵二次資源研發高性能膠結料,并結合礦渣微粉和重礦渣等二次資源的特性,達到“強度”和“透水”完美平衡。該公司研發的透水混凝土50%以上原材料使用武鋼二次資源,具有“鋼鐵特色”和“綠色環保”兩個特性,技術水平行業領先,應用前景廣闊。
目前,武鋼金資公司正趕制海綿城市建設系列產品應用模型,著力研發的透水磚、透水瀝青和濾水陶粒等新產品,進一步拓寬了鋼鐵二次資源高效利用新領域,讓“武鋼不僅能生產優質鋼材,還能生產綠色建材”成為現實。
武鋼力推鋼鐵二次資源利用 武漢首塊“海綿”試水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