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狀
改革開放后,中國工業得到快速發展,以犧牲環境和浪費資源換取眼前利益的短視行為,使環境質量遭受了空前的重創:沙漠化面積174萬平方公里,90% 以上天然草原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水土流失面積356平方公里,1/5城市空氣污染嚴重,1/3國土面積受到酸雨影響,流經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固廢、汽車尾氣、有機污染物污染持續增加,水源、空氣、土壤等污染日益惡化,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過環境承載能力,并形成新舊污染與二次污染交相復合的態勢,水質性缺水呈現惡化趨勢,對生態系統、食品安全、人類健康構成嚴重威脅。2005年空氣污染對經濟生產力造成的損失高達1120億美元。每年因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失約占GDP的3%-8%,農村約有3.6億人喝不上符合標準的飲用水。水資源正在成為一種寶貴的戰略資源,上升為攸關國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長治久安的重大戰略問題。水資源短缺面臨的挑戰是嚴峻的,主要表現為:
水資源嚴重短缺
水資源污染嚴重
水資源重復利用率低
水資源保護的宣傳和管理不完善
應對中國水資源短缺的措施
解決水資源短缺的主要措施:建設節水型社會。做好工農業及生活用水等節水工作,加強水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治理,做好非常規水源的開發利用,加大海水的直接利用,保障地下水資源合理使用,將污水變為可用資源,實現零排放和污水資源化,支配使用好現有水資源。
應全面保護和謹慎開發地下水資源
海水的全面開發利用
加強海水淡化技術的研發推廣
提升苦咸水等資源的淡化能力
繼續加強污水的綜合處理能力
綜合利用雨水資源
展望未來
當前中國水資源短缺的矛盾越來越突出,此與水資源法律和監管體系建設缺失、發展理念不科學、基礎水利設施建設滯后、構建節水型社會宣傳引導不力等有著直接聯系。今后制定解決中國水資源短缺的對策,應權衡長遠發展和短期目標,建立符合中國國情和水情的法律法規和監管體系,將環境治理和經濟發展同等看待,研發和引進世界上先進的水處理技術,開發新水源,提高水資源重復利用率,才可從根本上緩解水資源短缺的問題。
首先,在政策層面上,完善水資源法律法規和監管制度。
健全體制,加強監管,確保政策落實到實處
完善供水設施沒,減少浪費
提高中水的使用率
加大節水宣傳,節約用水
其次,經濟方面,倡導建立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理念的可持續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企業落實強效節水措施
提升海水利用率,推廣實施海水在電力、化工、石化等行業的直接利用工作
引進國外先進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應用技術
再次,完善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的監管體系,通過加大專項配套資金投入以及技術升級的辦法,強化對水資源的保護力度,緊抓水污染治理工作。
最后,重視利用包括雨水和再生水利用兩個方面
雨水利用方面,各級政府要撥付專項經費,做好雨水收集工程項目,并將收集的雨水作為綠化及道路噴灑用水。在城市建設中,從規劃時就要對排污及其雨水利用設施作出通盤考慮,避免雨汚合流、增加雨水資源利用率。
再生水利用方面,在城鎮和農村,通過加大資金投入和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重點治理污染和處理好污水,努力實現零排放,同時污水管網和再生水管網的建設要跟上,設立專項資金,扶持并促進再生水入戶和在其他方面的應用,以減少污水排放量及新鮮水取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