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原隸屬于北京市財政局、北京市計委和市政府辦公廳的17家國有企業重組成立了北京首都創業集團(簡稱“首創集團”)。此時首創的合并總資產67億,凈資產15億。雖然下屬企業眾多,有100多家中小企業,涉及40多個行業,但多數處于嚴重虧損中,可謂是“一無周轉資金、二無盈利產品、三無核心產業”。
經過20年的變革和發展,目前首創集團已經形成了環保產業、基礎設施、房地產和金融服務四大主業,旗下擁有5家上市公司和1家新三板掛牌企業,連續數年躋身全國500強。特別是2013年以來,首創充分發揮融資并購優勢,在國內外連續完成了一系列重大的并購,形成了包括水處理、固廢處理和大氣污染防治在內的完整的產業鏈條,將環保服務打造為首創發展的“第四極”,成為未來產業擴張的主攻方向。截至2015年底,首創集團的總資產達到2304億元,年銷售收入301億元,實現利潤46億元,在宏觀經濟下行的大環境下,保持著較快的增長速度,主要經營指標在三年時間內整整翻了一番。
“資本運作、并購先行”:快速打造完整產業鏈
目前,首創集團已打造出四大核心主業。但在2013年時,首創集團對外宣傳口徑還只有三大主業:基礎設施、金融和房地產。其中,基礎設施板塊包含了水務處理。其緣由要追溯到1998年,首創剛剛克服了創業初期的生存危機,通過盤活資源,以京通路和新大都酒店兩塊資產為標的,打造了A股藍籌上市公司首創股份。但融資以后做什么,當時并不清楚。經過多次務虛研討,首創集團提出要牢牢抓住城市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的市場化改革契機,并以首創股份為業務載體,大舉進軍水務產業的戰略方向,此后很快確立了水務行業的領先地位,并逐漸形成了全國化的業務布局。
現任董事長王灝從北京市國資委調任首創集團總經理以后,經過多次調研,敏銳地意識到首創集團進一步發展環保產業的基礎優勢和未來的巨大空間。事實上,王灝與環境產業的淵源由來已久,他在北京市國資委工作期間,就尤其關注市屬環保企業的發展,積極推動環保產業作為國有資本布局的重點領域,不斷引導政策、資金、資源向環保領域傾斜,指導促進涉及固廢、土壤治理、新能源等產業的多家環保類公司完成股改、上市工作。來到首創后,王灝坦言,在個人精力分配上,三年里傾注到環保板塊的時間最多,工作要求最高,支持力度最大。在他的推動下,環保從基礎設施板塊獨立出來,成為首創產業版圖的“第四極”。
按照王灝的設想,首創集團要成為“中國城市環境產業的領導者”,對比這一目標,單一的水處理業務明顯存在不足,但是市場機會又稍縱即逝,自己從頭培養肯定來不及了。因此,他提出“資本運作、并購先行”,圍繞集團發展戰略目標,連續大手筆在國內外開展收購。
近年來,首創實施的重要并購包括:早在2011年,首創就看好固廢處理業務,并購了香港上市公司新環保能源,2014年將其更名為首創環境,成為首創固廢處理業務的重要載體;2014年6月并購新西蘭廢物處理行業龍頭TPI NZ公司;同年9月收購蘇州嘉凈環保科技公司,填補了公司在小城鎮污水處理及環保設備生產加工方面的空白;2015年2月,并購思清源公司,提升首創對污泥的減量化和資源化處置能力;4月,收購國內領先的抑塵設備生產企業秦皇島思泰意達,加上自主培育的首創博桑抑塵技術,可以為城市提供各類揚塵治理的綜合解決方案;6月,收購新加坡ECO工業環保工程公司100%股權,進一步向危廢和污泥處理等細分領域延伸;7月,收購阿科凌全球有限公司持有的滄州海水淡化(香港)有限公司,進軍海水淡化市場;8月,首創又將一家智能環保科技公司收入囊中,利用智能化手段控制垃圾回收。通過連續的收購,首創集團進一步深耕水處理、快速做大固廢處理、果斷進軍大氣污染防治領域,構建起“藍天、碧水、凈土”的大環保產業格局。
在上述收購行動中,兩筆最大的并購交易均來自海外。一筆是2014年6月,首創斥資9.5億新幣(約合人民幣50億元)并購新西蘭廢物處理行業龍頭TPI NZ公司100%股權,使首創的固廢綜合處理能力提高到1.6萬噸/日,合并營業收入約23億元,一躍成為全國第三大固廢處理企業,具備了收集、轉運、填埋(焚燒)、回收等產業鏈一體化的固廢解決方案的綜合能力。這是首創集團的首次海外并購,也是歷史上中國企業在海外最大的一單環保類并購。在這筆收購中,首創擊敗了競爭對手KKR和麥格理財團等世界知名并購基金,極大地拓展了其在國內外的影響力。
另一筆是2015年6月,首創股份斥資2.46億新加坡元(約合人民幣11.3億元)收購新加坡ECO工業環保工程公司100%股權。該公司是新加坡危廢處理行業的領先者,污泥處理能力達 570 噸/日,市場份額遙遙領先,有利于首創進一步向危廢和污泥處理等細分領域延伸。巧合的是,收購成功后不久,國內就發生了“8.12”天津港化學品特別重大爆炸事故,從側面間接證明了首創的市場遠見。未來破解各地“化工圍城”的環保困局時,我們相信首創的超前布局將會帶來巨大回報。
在這一系列并購的同時,首創集團還注重借助資本市場和各類融資工具,充分發揮了其資本運作的優勢,既為并購準備了充足的彈藥,也降低了融資成本。比如:2014年推動首創股份剝離了地產業務,從而成功通過非公開募集方式融資20億元,實現上市后的第一次再融資;2015年8月,首創環境實現供股融資21.29億港元,大大擴充了公司的資本實力;2015年7月,首創博桑正式在新三板掛牌上市,成為新三板第一家粉塵綜合治理企業,意味著首創的三大環保業務均有了資本運作平臺,環境板塊資本運作邁入了新的時代。
首創集團2013年收購TPI NZ公司項目的并購資金,全部通過國際市場籌集,采取內保外貸等方式,最終的綜合資金成本僅2.5%;2015年3月,在香港成功發行6億美元的3年期債券,超額認購9倍,最終票面利率僅為2.875%;分別于2014年和2015年發行金額為20億元和10億元的永續債,利率僅相當于一年期銀行貸款,并且可計入權益,這是國內尚屬首次,為首創開辟了又一條權益融資渠道;2015年12月,發行了3年期私募債20億元,利率水平低至4.35%,創造了國內一年期以上私募債券的最低利率,1個月以后,再次發行了一筆20億元3年期私募債,利率為3.75%,進一步打破了由自己創造的歷史記錄。這一系列運作,充分展現了首創的實力和資本市場對首創品牌的認可。
“一帶一路、環保同行”:王灝的海外并購觀
首創的國際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在集團總部的推動下,首創有多家子企業曾經跟世界500強合資合作,例如跟新加坡GIC合資的地產,跟香港地鐵合資的地鐵,跟美國摩根大通合資的投行,跟法國威立雅合資的水務,跟荷蘭ING合資的保險等,在項目層面的合作更是數不勝數。按照前任董事長劉曉光的觀點,首創集團二十年的發展走了一條“捷徑”,其秘訣就是始終與巨人為伍,并且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發展自己,借助國際化的動力不斷完善自我,從而獲得更快更好的成長。
王灝延續并發展了首創的國際化道路。他進一步將國際化提升到首創集團的戰略層面,實現了從“引進來”到“走出去”的關鍵一躍。王灝在推動首創的海外布局時,展現出超前的國際化思維,他提出一個創新觀點:“一帶一路,環保同行”。即國家的“一帶一路”戰略,絕對不是簡單的資本輸出、產能輸出,而是中國與世界分享快速發展紅利的一種善意表達,中國的資本和產業在“走出去”過程中,絕不能“先污染后治理”,損害國家形象。他強調,首創作為中國國有的環保領先企業,應體現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積極主動配合“一帶一路”戰略布局,為周邊國家做好配套的服務工作。
收購新西蘭和新加坡的兩個項目后,首創已經高起點占據了市場先機,目前正積極拓展東亞、東南亞的投資機會,再加上首創具有綜合化業務優勢,按照集團協同發展的戰略要求,環保板塊以集團旗下的法國中法經貿合作區和澳洲地產公司為支點,同時努力開拓歐洲和澳洲的環保市場,公司沿著“一帶一路”布局的宏偉藍圖逐漸清晰呈現出來。
王灝的目標遠不止于此。他認為,首創的國際化已經融入了首創的靈魂,但如果只是純粹的投資,價值不大,而且公司管理團隊的精力和能力都有限,很難做到跟國內一樣有效管控,資產攤子如果鋪得太廣,實際就成了風險。下一階段,首創在關注新的并購機會時,更要做好并購的整合。當然,作為投資控股集團公司,這正好是首創集團的優勢,今后首創將立足于國內外廣泛的環保需求,通過并購中強強聯姻、取長補短,不斷補充完善自己的技術和能力,最終目標是為城市和社會的發展提供更好的環保服務。經粗略統計,目前首創的環保業務在國內50多個城市開展業務,服務人口超過4000萬人。
首創環保產業已經有兩家海外公司,其技術和管理運營均處于領先地位,結合中國環保市場廣闊的發展空間,可以爆發出許多機會。比如新西蘭的環保產業管理規范、理念超前,市場化運作水平很高,分類方法比較科學,如果總結出一些要點,進一步轉化為國內城市的可操作模式,給政府提出政府采購、市場化發展或PPP模式的政策建議方案,就成了首創的核心競爭力。新加坡ECO公司技術非常先進,原本的定位是面向私人市場的,結合國內市場特征,可以加快研究、打造和推廣“第三方治理”、“循環產業園”、“環保醫院”等新概念和新模式,既可以對接政府的產業園區,又可以對接企業,采取合同、契約等方式,拓展環境服務的市場空間,從而獲得并購后的更高收益。
此外,首創集團還將“互聯網+”作為首創未來的重要驅動力,早早啟動了智能環保的步伐。王灝認為,以互聯網技術為代表的智能化系統將滲透到環保的預測、管理、監測、服務、評價等各個環節,環保實現大數據聯網以后,對政府、企業和用戶的行為與關系都將產生顛覆性影響。例如首創在全國的水廠已經實現智能聯網,北京總部遠程監控所有數據,一些偏遠鄉村的小水廠甚至可以無人值守;收購新西蘭公司后,又推動對上千輛垃圾運輸車進行智能化管理,并大力推廣電子垃圾桶,每一個垃圾桶都裝上芯片,不僅改進了垃圾處理的整個流程,實現減量化、資源化、循環化的最優解決方案,而且可以準確計量垃圾的品類、狀態,提高針對居民的服務質量。未來,首創可采集的數據覆蓋江河、水處理廠、工地、生活區等多個場景,在此基礎上可開發出多種環保類應用產品,不僅能夠增加環保價值鏈的想象空間,對政策制定和監管決策也能提供一定的輔助作用。
目前,首創集團已經形成了由首創股份為代表的水務處理產業、首創環境為代表的固廢處理產業、首創博桑和思泰意達為代表的大氣治理產業,加上北京市環境整治平臺為代表的城市環境治理產業,初步構建起“碧水、藍天、凈土”及“市容環境整治”的“3+1”大環保產業版圖。首創股份作為國內水務與環保行業的領軍企業,水處理能力總規模已超過1800萬噸/日,連續多年保持國內領先地位;首創環境垃圾處理能力達到2.4萬噸/日,近三年連續入選“中國固廢行業十大影響力企業”,已挺進國內第一陣營;首創博桑是新三板第一家粉塵綜合治理企業,首創思泰意達的干霧抑塵裝備在國內細分領域市場占有率第一。在這些雄厚的產業基礎上,王灝表示,首創要在這一輪并購熱潮中堅持“冷思考”,始終從整合提升、價值創造的角度,扎實做好每一個項目,認真盡到應有的職責,努力成為環保領域的旗艦企業,為中國環保事業做出更加積極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