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細化、智能化、生態化、國際化——中國固廢產業與技術發展前瞻
文/史方標 宇墨咨詢
天價海外并購、低價中標、PPP潮…固廢處理是環保產業近一兩年最具話題性的行業領域。本文為《宇墨智庫》環保產業技術發展報告的固廢篇,在本文中,筆者將從固廢處理行業技術演講和創新,中外行業周期對比,并購分析等方面對我國固廢行業做分析和前瞻。
一、 創新曲線:固廢技術創新潮
首先提出一個問題——我們處于固廢處理技術創新的哪個階段?帶著這個問題,我們先來將該領域中國的技術年申請量與三個先行發達國家:美國、日本、德國進行對比分析。

從德日等國的固廢處理技術創新曲線可以看出,發達國家的垃圾管理和技術創新已經走過了一條醞釀、起步、爆發、穩定的生命曲線。實際上,就具體工藝路線而言,世界各國的處理技術大體都是伴隨著填埋、焚燒、堆肥三大處理路線的此消彼長、利弊權衡中不斷發展的。

上世紀中葉之前,世界各國主要以填埋、丟棄等方式處理各類固體廢物。其后較為簡單的處理設施開始分散出現,但并未有統一的管理和標準體系。70年代,隨著經濟發展速度加快,垃圾問題開始凸顯,垃圾處理工作也開始受到各國管理者的重視。首部針對性的政策和法規也在這一時期出臺,為固廢管理奠定了基礎。大型化、集約化處理成為不少國家的治理思路,加上公眾和管理者開始意識到垃圾簡單填埋帶來的風險,各地中小型管理和設施水平低下的垃圾填埋場逐步關停的歷程也就此開始。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各國開始重視能源問題,從垃圾中盡可能的回收能量和資源成為垃圾處理更高的目標,實現這一目標有兩個重要的切入點,一是垃圾收轉運和處理的市場化;二則是建立和完善垃圾分類回收的系統。90年代后,發達國家的固廢處理行業迎來了技術創新的高峰,新技術大量出現,各類垃圾的處理技術工藝路線也逐漸形成,具有代表性的技術有流化床焚燒技術、機械-生物處理工藝的光分選技術、垃圾熱解技術、穩定化(礦化)技術等。通過一系列行政和市場手段的推進,以德、日為代表的部分發達國家建立起長期運行至今的垃圾分類回收體系。21世紀之后,固體廢棄物已不再是突出的社會發展問題,此領域的創新活躍度也開始降低,專利新增申請數量開始下降。
概括而言,在治理思路上,發達國家所走過的路有這樣幾個大的趨勢:逐步取代/淘汰填埋;集中化、大型化處理;提高資源化利用率;市場化(第三方處理)等。
反觀我國。我國在上世紀80年代也經歷了垃圾的分散式粗放處理向集中式處理(填埋、堆放)的轉變,也正是在這一時期,固廢處理技術的創新開始起步。1988年,建設部頒布了《城市生活垃圾衛生填埋技術標準》,為填埋場的規劃、設計、建設及運行管理提供了技術依據。隨后,在90年代,我國的垃圾衛生填埋技術開始進入大發展大建設時期,杭州天子嶺垃圾填埋場等首批大型垃圾衛生填埋場開始投入運營。HDPE合成膜防滲技術也成為此時的代表性技術。

90年代末,垃圾填埋的對環境的威脅及占地問題開始得到重視,規范化和逐步取代填埋的政策導向開始確立。2000年起,《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及污染防治技術政策》、《可再生能源發電價格和費用分攤試行辦法》、《生活垃圾焚燒污染控制標準》等一系列法律、規劃、和標準逐步奠定了垃圾焚燒工藝路線發展的政策環境,填埋所占的垃圾處理量比率開始不斷降低,而以焚燒為主的其它工藝的處理量比率不斷升高。由于焚燒的技術含量更高以及核心設備(焚燒爐等)的國產化需求,我國的第一個固廢處理技術創新高峰也在這一時期到來。與此同時,垃圾處理市場化進程也在逐步往前走,如桑德環境(合加資源)、三峰環境、綠色動力環保等現今已成為行業龍頭的幾家固廢處理(垃圾焚燒)企業也在此階段完成關鍵性的資源積累,開始在業務上快速橫向擴張(跑馬圈地)。
2008年后,由于社會對環保問題的關注和基礎設施投資建設潮的到來,我國固廢處理行業邁入一個新的階段(值得一提的是,在環保產業的諸多領域,2008都是較為特殊的一年,許多指標都有突出的增長,這與奧運帶來的環保話題效應以及隨之而來的治污舉措不無關系)。工業危廢、電子廢棄物、餐廚垃圾等更加專業化和細分化的市場領域開始啟動,快速增長的市場容量催生出了東江環保等技術色彩更濃的上市公司。固廢處理領域的技術創新迎來了第二次爆發。目前,我國的年專利申請量已超過美、德、日等一眾發達國家,全球固廢領域技術創新最為活躍的國家。目前中國每年新申請的固廢處理相關專利在1500個左右,這一數字依然在不斷增長。
我們在哪兒?根據中外垃圾處理政策導向與技術工藝發展趨勢演進過程的對比,我國已走過了集中化處理、無害化處理率提升兩個大趨勢。目前的發展重點在填埋處理規模的取代、資源化利用的推進上,大致處于發達國家在90年代中期對固體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的不斷嘗試與推進的時間節點。宇墨咨詢認為,鑒于中國擁有極度廣闊的垃圾處理市場需求以及尚有大量的填埋處理能力需要繼續被替代,以及依然持續的核心處理設備的國產化需求,我國固廢領域的技術創新還將保持5~10年的活躍期。
二、 固廢企業:技術創新主體
在《宇墨智庫》1月刊“中國水處理行業將迎來技術的‘黃金十年’”一文中,筆者提到過技術創新的主體從科研院校轉變為環保企業是先行發達國家突出的產業趨勢之一。實際上,固體廢棄物處理領域也情況類似。近年來,中國該領域閥門專利的申請大戶基本為清華、浙大、同濟及中國環科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年專利申請量的排序名單中,企業的存在感還稍顯弱勢。
但另一方面,從固廢處理企業的研發投入及專利申請增長量情況來看,企業主體正在向扛起技術創新大旗的目標努力。下圖是對包括新三板企業在內的65家固廢處理上市公司年專利申請量的統計,可以發現,企業的年專利申請量呈現跨越式增長。可以說,市場化的企業主體在固廢處理領域的技術創新方面擁有愈加重要的地位。

數據來源: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檢索
三、 技術并購:創新的價值放大
環保產業正處在大并購、大整合的時代,如此的并購大潮是一個行業走向市場化,走向成熟的必經之路,也是資本對行業發展前景的信心體現。
固廢行業經歷過兩次大的并購風向,第一次在本世紀初興起,投資運營型企業在全國范圍內大量收購固廢處理同業企業,這類并購以項目為導向,以增加運營規模和(區域)市場占有率為主要目的,數家領先企業在此并購風潮中成為行業龍頭。而第二個并購風向則是當下的行業價值鏈構建和補全的并購整合。前文已經提過,近年來一個重要的環保產業發展特征是行業不斷細分和分工不斷細化,企業同質化競爭正在被生態化互補和合作取代。“大而全”龍頭企業主導,資本助力,對有技術特色、有關鍵能力的“小而專”中小型企業的參股和并購顯著增加。

上述動力催生出的并購典型案例整理如下:

在未來數年間,隨著上述固廢產業的新興領域的進一步發展,政策和標準體系的健全,競爭程度的提升,行業痛點從解決有無問題到強調效果的優劣、運行的穩定、能效的提升等等,企業對優質技術的需求將持續增加。而依然較低的產業集中度、數量眾多的各具特色的中小企業,也為以技術為驅動因素的并購交易和技術轉移供需需求的增長提供了必要的內在條件。
四、 中國固廢行業的發展前瞻
展望未來,宇墨咨詢認為,固廢行業的發展將有以下幾個大的趨勢。
精細化:這里的精細指的是資源化利用的精細。根據前面的梳理,發達國家的固體廢物治理思路在完成污染控制后,資源化利用將逐步占據主流。技術創新的動力將主要來自于促進和完善人類生活圈的物質循環。技術和管理的精細化將持續提升這一物質循環過程的效率和降低伴隨的環境影響,如焚燒和能源回收設備的改進以提升熱效能,如完善垃圾回收分類體系,以讓更多的廢物得到更高效率更高價值的回收利用等。我國固廢管理正處于從污染治理逐步向資源化利用轉移的過程中,在資源化利用的系統構建完成,精細化將成為管理者和產業參與者共同追求的目標。
智能化:擁抱人工智能是各行業的大勢所趨。可以看到,信息、數據和互聯網技術也已顯著改變固廢處理行業。桑德、格林美、東江等固廢龍頭企業都已有前瞻性的積累和布局。甚至互聯網企業也正在對固廢行業的環節伸出觸角(京東投資愛回收等)。鑒于我國地域廣闊,不同區域間發展水平和政治經濟基礎都有較大區別,在短期內,我國離完善的垃圾分類體系還有較遠的距離。但在先行企業的努力下,垃圾收轉運體系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已有一定市場基礎,將有可能初步實現。固廢的市政管理和企業經營的改善和發展都將因智能化有更科學的依據,現有的一些行業問題如垃圾收運量不足等也有可能憑借信息技術得到相應的解決方案。
生態化:前文也已提到,因行業競爭和環境服務需求的細化,固廢處理行業正在顯著地經歷行業細分和分工細化。平臺公司通過收購、參股、戰略合作等方式聯合專業企業構建生態系統以獲得更強的訂單獲取能力和環境服務的更高附加值已成為行業的大勢所趨。
國際化:由于近一兩年集中出現的一系列天價海外并購投資,固廢行業已經成為環保產業“走出去”的前沿陣地。目前北控、首創、云南水務等活躍在國際并購市場的中國買家選取的更多的是發達國家的企業和項目標的。通過在這些國家項目經驗積累,國內固廢處理投資運營商的技術實力、內部運營管理能力和海外業務能力將得到很大的提升。無論是繼續在發達國家的投資,還是憑借相關積累進軍發展中國家市場,中國企業的國際化轉變都在不斷加強。讓人感到樂觀的是,國際化并非國資環保巨頭的專屬游戲,博天等民營企業也正積極組建海外投資團隊。可以預見,從“引進來”到“走出去”,從“走出去”到“國際化”將是我國環保產業目前以及未來十年努力實現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