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各地污泥處理處置推進情況分析
時間:2016-09-28
來源:中國投資咨詢網
一、處理廠建設動機
中投顧問在《2016-2020年中國污泥處理處置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提到,隨著污泥二次污染問題不斷出現以及政府開始重視污泥處理等因素,部分一二線城市率先開始污泥處理處置設備的建設。
各地城市建設污泥處理廠的動機可以分為三種:第一種是資金雄厚的一二線城市,他們在選取污泥處理技術時往往希望選用最先進、最高端的技術,能夠為城市帶來良好的名聲,而對技術的性價比不大敏感;第二種是較為務實的二三線中小城市,這些城市建設污泥處理廠主要考慮性價比及財政總支出,注重技術應用的性價比以及可用性;第三種是跟風建設污泥處理的其他城市,其建設污泥處理設備的動力主要來源于政府政績或招商引資的需要,注重技術的知名度及性價比。一般而言,具有較多成功案例的污泥處理商,在項目招標時具有一定優勢。
二、處理處置的措施
加快推進污泥的減量化、穩定化、無害化和資源化,正在成為污水處理部門研究解決的一項課題。作為城市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過程的伴生物,污泥的處理也越來越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視。各地大力促進污泥處理處置產業發展,積極探索因地制宜和資源化利用的技術路線。
(一)廣州--有毒污泥作農肥最高可罰5萬
2014年8月廣州市公開發布《廣東省環境保護條例(修訂草案修改二稿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征求意見。修改二稿中增加了“違法使用污水、污泥法律責任”,擬規定,單位或者個人使用超過農業灌溉標準和水產養殖標準的污水進行灌溉和養殖,或者將有毒有害的污泥作為農用肥料使用的,由農業或者漁業主管部門責令改正,對個人處兩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罰款,對單位處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
(二)德州--整建制污泥規范處置全國領先
德州市城鎮污水處理廠已全部實現脫氮除磷,出水水質達到國家一級A標準。2014年以來,山東省德州市投資10.5億元,實施21家城鎮污水處理廠新擴改工程,新增污水處理能力40.8萬噸,德州市城鄉污水處理能力接近百萬噸。德州市在中心城區和10個縣市建設了污泥處置工程,德州市城鎮污泥處置能力達到600噸/天,成為全國率先整建制實現污泥全部規范化處置的地級市。同時,完成40家重點企業治污再提高工程,156家企業通過清潔生產審核。
(三)太原--逐步提升污泥處置標準
山西太原市市區內共有7座污水處理廠,日產污泥約500噸,含水率為80%。作為全國第一家將污泥用于堆肥的城市,太原的污泥90%以上堆肥處理,其產品主要用于園林、山林綠化及生態修復。未來太原市污泥產生量還會增長,計劃在清徐循環經濟環衛產業示范基地建設2條污泥處理線,有關技術將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兩條線的工藝不同,一種方式為堆肥,一種方式為焚燒,太原市將通過對比,找到適合太原的污泥處置出路。”
(四)柳州--利用水泥窯處置污泥
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首個污泥處理廠設備安裝完畢,進入試運行階段。這是世界銀行在中國的第一個將污水廠的污泥送至水泥廠制作建材的項目。對于水泥生產而言,由于回轉窯的熱容量大,利用前置的分解爐或增設垃圾焚燒裝置并不會引起水泥工藝過程控制上大的改變,也不存在對系統設備進行大的改進,因此在單位處置能力的投資上是低廉的。同時,由于在水泥礦物的形成過程中有液相出現,因此在使用廢棄物以后,其焚燒的殘渣可以被水泥礦物吸收或者固熔,從而不存在殘渣的處理問題。
柳州市這一做法把污泥處置需求和有處理能力的企業很好地銜接了起來,具有建設投資省、運行費用低、經濟效益好、無害化處理徹底等資源化環保處理的優點,是一種值得廣泛推廣的污泥處理模式。
(五)哈爾濱--污泥變身高檔肥料
哈爾濱市5家污水處理廠產生的污泥可以通過特殊工藝處理,變身為含水率低的“營養土”,作為城市綠化、田地育苗用土進行二次利用。
作為黑龍江省首個污泥處理廠,所用的工藝顛覆了以往的處理方式。他們通過將污泥和秸稈進行大致1比3的比例配合,在混合機內攪勻;隨后傳送到發酵槽中,利用鼓風機等設備進行有氧發酵,讓泥土中的水分充分揮發,并高溫發酵滅菌。發酵后泥土含水量可降到40%以下,再將混合物在分離機進行分離,秸稈回收用于下一輪的污泥發酵,泥土送到晾曬場在進行1個月的晾曬,泥土便可回收再利用,制成高檔肥料。目前,污泥廠已經和哈市的高校和綠化公司初步合作,打造實驗地,作為綠化和育苗土使用。他們還計劃將這種泥土包裝成“成土”出售。
(六)日照--污泥處理后“滋養”世園會
2014年,在青島舉辦的2014世界園藝博覽會采用了日照市污泥生物處理廠高溫好氧發酵后的產物作為栽培基質,總量共2000立方米。
日照市污泥生物處理廠于2010年開工建設,主要對日照市各污水處理廠產生的污泥進行無害化深度處理,實現污泥資源化利用。該廠處理后的污泥發酵產物,有機質與養分含量高,重金屬指標均符合住建部《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置林地用泥質》標準。處理后的污泥可用于園林綠化和土壤改良等,也可以根據需要進一步處理后,支撐可用于農業生產的生物有機復混肥料。
(七)蘇州--污泥廠熱電廠“交朋友”
由蘇州工業園區中法環境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法環境”)運營的園區污泥干化處置項目一期工程日均處理量突破300噸。這標志著實際產能已經超過了項目的設計運行負荷,并創造了投運以來月度處理歷史最高記錄。
中法環境于2011年5月在江蘇省建成并運營了首個污泥干化項目--蘇州工業園區污泥干化處置一期工程。項目遵從“產業協同、循環利用”的規劃理念,選址于熱電廠內,緊臨污水廠,利用熱電廠的余熱蒸汽和污水廠的中水將含水率80%的濕污泥低溫干化至含水率僅10%的干污泥,干污泥與煤在熱電廠摻燒后發電,實現了熱水及灰渣的循環利用。這一項目投運以來,每天24小時不間斷滿負荷運轉,實現了園區污水廠新產生的污泥全部在這里得到安全環保的徹底處置,實現了日產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