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雨不積 大雨不澇 水體不臭 熱島降溫
2030,海綿城市達八成(海綿城市)
![]() |
|
“你在家門口看海”“呼個嘀嘀打船”……一直以來,這些“玩笑話”或多或少透露著人們對城市內澇的無奈。近日,華北、黃淮中東部、東北地區南部等出現強降雨,京津冀等地迎來今年入汛來的最強降雨。一時間,全國許多城市陷入內澇,平衡水與城市的關系已成發展的當務之急。
違背自然規律是元兇
6月23日,保定、石家莊等地遭受暴雨襲擊,保定市區和曲陽縣等地出現冰雹。6月24日,湖南、貴州、云南多地出現暴雨、大暴雨。其中,湖南中部一帶出現強降雨,444個鄉鎮超過100毫米,達到大暴雨量級。強降雨造成江河水位上漲,城市出現嚴重內澇,農田、鄉村被淹。
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副教授李迪華表示,造成逢雨必澇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建設中沒有尊重自然地形。改革開放后,城市建設推行“三通一平”,即水通、電通、路通和平整土地。平整土地實際上就破壞了利于自然排水的地形。比如,南京、蘇州、武漢等城市過去幾年發生的洪水內澇,就是因為破壞了自然地形,沒有構建合適的城市雨水系統。
為解決“逢雨必澇、雨后即旱”,近年來,“海綿城市”作為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被提出,即城市要像海綿一樣,遇到雨水時把它們吸納起來,缺水的時候再吐出來利用。讓城市綠地、公園、道路、廣場、公共建筑、住宅小區等在內的建筑都將像“海綿”一樣會“呼吸”。屆時,整個城市將建立“滲、蓄、滯、用、排”等多種生態化技術的新型城市雨水處理系統,將近8成雨水留住。
2030年,80%的城市如海綿般呼吸
海綿城市要解決的問題可以歸納為“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早在2012年,海綿城市的概念被首次提出,2015年出臺的《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的指引下,各地加快升級城市排水系統的步伐。國家要求,2020年,20%的城區要達到海綿城市的要求,2030年要達到80%。迄今,全國有重慶、濟南、武漢、福州等30座海綿城市試點城市。海綿城市項目的實施,在緩解城市內澇、消除水體黑臭方面已見成效,一些城市經驗值得借鑒。
蘇州有一種“會吸水的路”,這種新型透水路面具有良好保水性和空隙率,還能降溫降噪。此路每平方米每分鐘可消化7000毫升降水,這意味著3小時內降雨量達100毫米以上,路面照樣不產生徑流。北京建筑大學環境與能源工程學院院長李俊奇表示,這種新型路面可降低儲留水的峰值,延緩峰值出現的時間,城市建設可以參考,但對高強度的暴雨防御作用有限。此外,浙江沿海地區,地勢平,強降雨多,在治理中提出了“洪水高速路”概念,平時是高速公路,強降雨就變成防洪通道。
重慶悅來新城有山地城市的典型特征:高差大、山水生態空間足、雨急坡陡徑流快、土薄高濕持水難。經規劃后,利用徑流通道串聯山系、水系、綠系,將主城區劃分為海綿涵養區、海綿緩沖區、海綿提升區和海綿修復區4個海綿功能區,分別提出管控指引。目前,海綿城市試點建設面積約18.67平方公里,輻射萬州、璧山、秀山3個輻射帶。
因地制宜地恢復海綿屬性
海綿城市不僅是針對內澇,還包括水資源、水環境、水安全、水生態等方面,其內涵遠大過于當下的概念。李俊奇表示,在海綿城市預景良好的當下,其建設與要求仍有距離,首先是技術原因。施工質量精細化程度不夠,且沒有系統性。比如,造成內澇的原因是管網不健全,標準低,銜接不到位。大多數城市管網承限期是5年,在承限期內,雨才能排放,超過承限期就會發生洪澇,但許多城市的管網早就超過承限期,仍在繼續使用。
其次,管理缺乏全局觀念。頂層規劃設計中,水利、排水、園林和市政等部門配合不夠,在管理中,一些規劃標準低,缺乏大排水通道。加之建設不到位,很多河湖、濕地、林地被侵占為開發區,而且公眾認識和接受程度也有待提高。
海綿城市適用于任何土壤和氣候條件,無論南方還是北方,城市還是農村。比如,西部干旱地區,應以雨水回收利用為主;山區以控制水土流失為主;地下水干涸地區,則要考慮雨水下滲、回收利用及內澇控制等多重問題。不過,要盡可能減輕內澇,李迪華表示,需結合城市建設及當地降雨特征采取配套措施。我國大部分地區屬于大陸性季風氣候,強降雨多,恢復城市海綿屬性,最大程度低降低其對居民生產、生活的影響,而對強降雨造成的洪澇,除海綿城市建設,還要采取蓄洪、排洪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