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黑天鵝、灰犀牛、白象和成為反腐斗爭目標的“老虎和蒼蠅”,關注中國的評論員和經濟學家們需要給他們所鐘愛的動物寓言集加入一個新品種。歡迎來到“駱駝經濟”(Camel Economy),它必須迅速適應水資源短缺。危機迫在眉睫,可能產生比人口結構變化、債務問題和去杠桿嚴重得多的經濟、社會和政治后果。
那么,為什么缺水不是中國經濟前景研究的一個核心議題?為什么缺水不被認為是對經濟增長、進而對中國實力的一個制約因素?畢竟,在2005年,當時的中國水利部部長曾宣稱,中國需要“要么為每一滴水而戰,要么滅亡,這就是中國面臨的挑戰”,而中國前總理溫家寶曾表示,缺水威脅“中華民族生存”。
情況真有那么糟糕嗎?遺憾的是,確實如此。國際公認的水資源緊張、短缺和嚴重短缺的警戒線分別是:人均1700立方米/年、1000立方米/年和500立方米/年,涵蓋從核電站到刷牙的所有用水量。中國的人均水資源量約為2000立方米/年,但80%的水資源都在南方。在北部,有8個省份水資源嚴重短缺,還有4個省份水資源短缺。這些省份占到全國農業產出的38%、發電量的50%、工業產出的46%和人口總量的41%。
下面還有一些需要經濟學家考慮的可怕的統計數據。京津冀地區1.12億人口的水資源量,僅為嚴重短缺警戒線水平的一半。過去25年里,中國有2.8萬條河流消失了。地下水水位每年下降高達1至3米。后果之一是:北京局部地區地面每年沉降11厘米。為無數人供水的黃河,如今流量只有1940年代時的十分之一;黃河經常斷流。污染進一步減少了水供應:2017年,中國有8.8%的水資源甚至不適合農業或工業用途。
缺水的后果對人有切實影響。在甘肅臨洮,高樓層的居民必須自己打水帶回家。在山西省(全省人口3500萬)省會太原,擁有2500年歷史的著名食醋產業正面臨威脅。去年,在太原主要的國際酒店,客人們被告知洗漱用水每天僅供應1小時。鄭州市到2020年增加300萬至400萬人口的計劃可能是實現不了的:水資源只夠供應7個新的水處理廠中的1個。
政治上的挑戰是巨大的:中國的“五年規劃”意味著在人均用水量減半的同時,中國GDP要較2010年翻一番。

“別擔心,”經濟學家們說,“中國有南水北調工程(SNWTP)。他們可以讓水流改道。或者淡化海水。”可惜的是,數量還是不夠。即使南水北調的全部水量都流入京津冀地區,該地區的人口仍將面臨水資源嚴重短缺的窘境。但調來的水量還必須供應其他三個省份。從西藏或俄羅斯調水屬于異想天開。淡化海水很愚蠢:耗電量大,而發電(仍主要靠煤炭)又會消耗大量的水。
中國政府向駱駝經濟轉型的速度太慢了。它有計劃,出臺了對官員的激勵措施;它投資于回收處理、灌溉、污染治理、抗旱作物;它在高壓輸電(從中國西部獲得水能、風能和太陽能)方面處于世界領先地位。這些都不夠用,可能也來不及。如下這些最有效的措施在政治上面臨最大阻力:提高約為世界平均水平四分之一的中國水價,確保更好的治理(太多部委參與決策,既得利益者從中干預),放棄糧食自給自足的政策,淘汰耗電大的產業(鋼和鋁)。這些都太難了,不如拖一天算一天。
然而,駱駝經濟正是中國表示希望擁有的:基于高科技制造和服務、向消費傾斜的再平衡(當前的水資源定價和補貼有利于企業、而非消費者)、高效的農業部門(這非常重要,因為農業目前消耗了62%的水資源)。
這會對全球產生影響:農產品價格上漲;投資于研發節水技術的公司或與之合作;更廣泛的科技合作;把耗水多的行業遷至國外。不那么正面的影響是,未能實現駱駝經濟將極大地影響世界貿易、投資和就業;在最壞的情況下,合法和非法移民水平可能上升,圍繞跨國水源的緊張局勢也會加劇。
或許受影響最大的是中國的全球抱負,這些抱負需要強大而可持續的經濟來支撐。經濟學家可能會問自己,水資源短缺是否將會令這些抱負破滅。你可以印鈔票,但印不出水。
本文作者為英國皇家三軍聯合研究所(RUSI)副研究員、環保非政府組織(NGO)“中外對話”(China Dialogue)的理事、北京研究與分析機構China Policy駐倫敦負責人
譯者/何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