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生態環境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劉銳——搭建走廊 強化創新協同
浙江在線3月18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劉樂平)企業上新產品,經常需要使用大型檢測儀器。如果資源無法共享,企業就得自己掏錢買儀器。儀器昂貴但使用頻率不高,造成資源嚴重浪費。這是中小企業普遍的煩惱。怎么破?
在嘉興,這已經不是問題。根據浙江省科技廳、上海市科委、嘉興市政府三方達成的協議,上海780家高校、院所、第三方實驗室等總價值過百億元的大型科研儀器以及超過20萬項的檢測檢驗服務,納入了嘉興科技創新券補貼范圍。
道明采訪主題——長三角如何實現創新共贏,全國人大代表、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生態環境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劉銳隨即給記者分享了嘉興的這個案例。在劉銳代表看來,嘉興此舉,打破了行政壁壘,實現科技創新券跨區域全面使用,有利于促進區域創新資源的高效配置和互利共享。
近年來,長三角各地在區域協同創新方面進行了許多探索。比如,在科技部指導下,長三角三省一市共同建設“長三角大型科學儀器協作共用網”,有效減少了區域內科研設備購置的重復投入。“盡管如此,跨省的協同創新發展,在創新要素自由流通和優化配置方面仍存在很多壁壘。”劉銳代表說。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扎實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塑造區域發展新格局”等,讓劉銳代表感到,“長三角一體化一定會加速。”
長三角一體化,劉銳代表最關心的是創新資源的協同。在她看來,在長三角區域創新體系中,大家各有優勢。浙江嘉興、紹興等城市擁有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為上海等科研資源較為集中的城市提供科研成果的試驗場。比如紡織行業,各企業不斷地向學術界提出關于材料學、紡織技術和激光技術的新問題,產業持續旺盛的需求能牽引科研的不斷發展。
“當然,要實現創新要素在區域內自由流動,光有產業合作還不夠,深層次的制度合作是未來的方向。”劉銳代表告訴記者,早在2016年,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就提出打造滬嘉杭G60科創走廊的構想,引起廣泛關注。
眼下,浙滬正協同構建高水平創新平臺,積極推動科技產業合作。長三角協同創新網絡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正在共同制定中。而作為協同創新網絡的組成部分,浙滬已于去年7月就共同推進滬嘉杭G60科創走廊建設、張江長三角科技城建設簽署了相關協議,雙方將聯手打造集聚創新要素、整合創新資源的大平臺。
在劉銳代表看來,滬嘉杭G60科創走廊的提出“生而逢時”。她認為,滬嘉杭G60科創走廊不僅是交通要道,更是人才、技術、資本、信息等創新要素自由流通、重組和優化配置的大通道。
自從打造滬嘉杭G60科創走廊構想提出以來,地方創新實踐層面已取得可喜進展,共建滬嘉杭G60科創走廊已成為滬浙兩地發展的共識,但由于是跨省市的協同創新發展,仍有許多難題亟待破解。“光靠地方政府推動是不夠的。”這次參會,劉銳代表帶了關于加快滬嘉杭G60科創走廊建設、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建議。她建議,從國家層面將建設滬嘉杭G60科創走廊這一地方創新實踐列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重要試點項目,并予以立項支持。“滬嘉杭G60科創走廊建設涉及不同的行政區域,唯有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才能最大限度地打破行政藩籬的束縛,發揮合作互惠的協同優勢。”
她還建議支持在滬嘉杭G60科創走廊地帶進行重大科技創新布局;支持在滬嘉杭G60科創走廊地帶對重大科技產業發展平臺進行統籌整合提升;支持培育具有高端創新資源集聚整合配置能力的第三方創新服務機構。
“盡享天時地利人和,假以時日,相信滬嘉杭G60科創走廊一定會成為創新的‘發動機’。”劉銳代表對此充滿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