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審計署發布首份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體檢報告”,披露了長江經濟帶2016年至2017年生態環境保護相關政策措施落實和資金管理使用情況。審計發現,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有序推進,但也存在開發管控不夠到位、生態修復未達預期等問題。(6月20日 人民網)
自然是延續的,美更要呵護。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闡釋“開發共抓大保護、不搞大”的戰略思想,明確提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需要正確把握的“5個關系”,就新形勢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作出重要戰略部署。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重要講話,可以說為新時代保護長江自然生態、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奠定了總基調,指明了發展方向。
在2016年1月在重慶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兩年多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我們在統籌發展上發力,印發《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堅持鐵腕治江,整治化工企業、關停非法碼頭、嚴懲非法采砂;落實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制度,以嚴格、周密的制度安排守護生態紅線。
據審計署披露:自2016年以來,長江經濟帶沿江省市共召開相關會議152次,制定或修訂制度等293項,15.99萬名黨政領導干部擔任河長、湖長;沿江省市共開展各類專項行動665次,查處非法傾倒、偷排偷放、亂占濫用、亂砍濫伐等違法案件9.78萬件,移送司法機關處理4147件、2635人,較好地遏制了生態環境破壞行為。
此次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進一步推動了長江生態建設向更高邁進,各地積極采取措施加強污染防治和生態修復,通過召開相關會議,制定或修訂相關制度,開展各類專項行動,落實河長制、湖長制等方式,有序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相關省市的污水和垃圾處理能力有所增長,水、大氣等污染治理階段性任務完成情況較好,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改善。
可以說,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是一項長期的歷史任務,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作為有關部門和沿江省市的領導干部就必須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處理好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關系,要以勇于擔當、奮發有為的精神,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魄力,把工作抓實抓好,為實施好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而共同奮斗。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需要全體中華民族女兒的共同愛護,只要我們始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強化共抓大保護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守住青山不放松、護好綠水不辭難,就一定能讓長江生態建設有質的巨變,成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