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頂亞洲污水處理廠規模王者的TA,污泥處置迎來大遷躍
來源:環保在線
導讀:驗收指標多、標準嚴、要求高,由上海建工旗下上海市政總院承擔建設的白龍港污水處理廠的污泥單獨干化焚燒項目日前成功點火并進泥。作為上海市污水治理二期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污泥處理采用污泥脫水至含水率80% 、通過外加熱源進一步干化至含水率30-40%后焚燒的處理工藝。
位于浦東新區的白龍港污水處理廠日前再迎重大利好:污泥單獨干化焚燒項目成功完成進泥系統測試。該項目作為上海“十三五”期間環保重點工程,白龍港污泥處理處置二期EPC工程由此完成了脫水、干化、焚燒、煙氣處理線全線工藝性貫通。
《上海市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明確指出,“到2020年,全市污泥處理處置形成以焚燒后綜合利用為主、深度脫水后衛生填埋為輔的格局,污水廠污泥有效處理率達到 90% ”。“水十條”頒布后,上海明確對其提出排水標準需提高至一級A標準。此前竣工的一期工程重在利用污泥厭氧消化產生的沼氣作為污泥中溫消化及污泥干化處理的熱源,消化后部分污泥進行干化處理。
公開資料顯示,白龍港城市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處置二期工程項目總投資額約34.6億元,預計施工工期為 652 天。二期工程實現了負荷調試的年內重大節點目標,突破了全球類似規模項目的建設周期記錄,也為后續兩個單元的順利調試打下了堅實基礎。地下將所有污水處理設備深埋,地上則是可供市民休憩娛樂的綠茵球場以及公園,一改污水處理廠的刻板印象。
項目建設規模為486噸干泥/日(折合含水率80%的污泥量為2430噸/日),分3個單元,共6條污泥焚燒處理線。據介紹,污泥處理系統工藝包括重力濃縮、機械濃縮、厭氧消化、離心脫水、污泥干化以及深度脫水系統,較好地結合了污泥消化處理工藝與污泥干化工藝。污泥處理處置總體工藝方案采用“設施利舊+脫水貯運+干化焚燒”工藝方案。
本工程處理對象包括白龍港提標到一級A后280104m³/d污水處理產生的污泥和虹橋污水處理廠建成投產后20×104m³/d污水處理產生的污泥。現狀儲泥池其余污泥輸送至本工程新建儲泥池,之后經過新建脫水單元處理后,將含水率降至80% 。脫水污泥經新建干化焚燒單元處理。消化池中,污泥攪拌采用導流筒導流,螺旋槳機械攪拌;發酵中采用物理噴淋消泡。
所產生的高溫煙氣排出并進入余熱鍋爐,將熱能轉移到蒸汽中,并用于污泥的干化。經預熱器預熱的空氣由一次風機送入焚燒爐中。污泥干化處理系統采用消化處理產生的污泥氣作為能源,以天然氣作為備用能源,污泥干化能力按在滿足消化處理條件下可利用的氣量確定。污泥消化處理產生的沼氣供熱用于污泥干化處理,污泥干化處理的熱量回收用于污泥的加熱處理,干化余熱回收可降低干化處理耗能,降低運行成本。
為達到含固率目標,初沉污泥和化學污泥采用重力濃縮,剩余污泥經重力濃縮后再進行機械濃縮。由混凝反應區和斜管沉淀區組成,污泥液和混凝劑混合后進入混凝反應區進行混凝反應,進入斜管沉淀區進行泥水分離,水由下向上經斜管分離處理由集水槽排出。經調節后污泥液由提升泵房水泵提升至高效沉淀池處理,提升泵房和污泥液調節池合建,其內設置3臺潛污泵。經干化處理后的污泥含水率降至10 %以下,后混處理后含固率大于70 %的污泥外運送往上海老港垃圾填埋廠填埋。
目前,白龍港污水處理廠每日處理后排放的280萬噸水中,200萬噸達到二級排放標準,80萬噸達到一級B標準。這座全地下污水處理廠分為上下兩層,下層高5.4米,主要通污水;上層高6.9米,擺放設備儀器。提標改造工程完成后,該廠出水水質也將全面達到一級A排放標準,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高規格大廠。從規模、深度、難度來說,白龍港污水處理廠地下空間采用的“搭積木”技術,在全國范圍名列前茅。
通過精細設計有機銜接污水和污泥處理系統,實現“泥水同步”,充分利用現有設施,不停水、不停電施工,實現對現狀運營“零影響”。隨著上海白龍港污水處理廠處理量日益增長,不久的將來,白龍港污水處理廠還要擴建70萬噸/日,總體處理規模有望可以達到350萬噸/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