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主辦的2018環保產業創新發展大會)各位專家、各位代表,大家下午好!因為今天的會是環保產業創新發展大會,我講講產業和技術之間關系,我的一點思考。中國的水污染治理的產業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火熱。我們從來也沒有像今天有這么大的機會,特別是環保產業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一下能拿到幾十個億的單子。這樣形勢來自于水十條對我們的支撐,來自于我們強大的經濟實力對環保產業的支撐。
污染產業發展到了關鍵時期,這個關鍵時期特征標志就是我們要治理水污染,要改善水環境,要保障水安全。我認為這是一種需求導向。我們經常講創新驅動和需求導向,實際上這種需求導向往往跟水技術的創新驅動結合在一起。這種創新驅動離不開我們產業革命和技術革命的引導。大家知道新的產業革命以及新的科技革命都在發生和正在發生。這樣一種發生實際上給我們創造一個極佳的機會,產業到了關鍵時期,引導技術發展潮流,而技術到了革命時期,支撐產業會取得新一輪的發展。我認為這是新一輪產業變革和技術革命的創新導向。
同時在這樣一種革命的導向和引導下,所有企業包括環保產業,它必然面臨升級和換代,包括企業做強做大發展時期,這是企業內在導向。同時市場在完善,中國環保產業幾十年市場不規范,有很多非正常的手段來做,環保產業應該是朝陽的產業。
現在這樣一個機制,特別是十八大以來,市場機制是在完善,而我們講的是實力的比拼,所以完善的市場和比拼的實力,它必然把我們企業帶上一個新的競爭導向。這樣一個導向它實際上告訴我們產業必須得到技術的支撐,也就是說產業和技術融合必然是大勢所趨。
事實上中國也不斷提升了科技發展對產業發展支撐的數據。這個數據告訴我們2017年全社會的R&D支出達到1.76萬億,比2012年增長71%。中國科技論文發表和被引用量是世界第二,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是世界第一。企業申請數量、擁有數量占到中國總數量60%,躍居全世界的第二。中國人多,研發人員全是當量世界第一,科技創新貢獻率將近60%,創新能力從2012年第20位提升到17位。給我們提升了很多自信,認為中國科技發展到了新時期,特別是近五年發展迅速,對產業支撐起到了重大作用。如果我們反思一下,一定發現這里存在很多問題和挑戰。具體表現在:
我們有大量的科技研發,有一些重大的研發項目,但是我們研發主力在哪里?現在還在高等學校和研究機構,不在企業,不在一些特別有優勢的企業,特別是環保企業,我們現在不具有水科技研發最強的實力。
另外研發興趣,其實往往研發興趣由科學家、研究人員、技術人員所主導,經常跟產業需求不在一個軌道上。產業需求是什么?也許專家們不知道,專家們做的一些產業往往用不上,往往存在兩張皮,或者說研發很多技術仍然游離于產業主體。剛才數字支撐技術轉化率往往滯后于科技的預期,我們做一個重大項目,或者國家重大計劃的時候,我們往往提出一些比較宏觀,比較具體,比較誘人,也比較偉大的目標。但是我們完成的時候,這些目標都實現了,甚至比我們提出還要好,但是實際效果往往滯后于科技的預期,包括我們設定項目時候的預期,也包括我們完成項目所給出結論的預期,這種預期使得我們中國水污染治理產業,它的應用技術往往缺乏創新的內涵。
總結一下,污水處理技術有很多是來自于國外的,一開始我們用的國外技術發明,現在很多有點創造性的事情,我們還是說國外要怎么做,我們還要從國外引進,產業需求與技術融通仍然是任重道遠。
我們需要什么?我們需要產業和技術的融通。剛才講到好多這種研發主力,大量資金的投入,還有各種資源的融合,在高等學校研究機構。當然現在水環境治理企業做得研發也越來越多,不管是企業還是高等院校追求的是創新,不管是技術創新、工藝創新、產品創新、還是工程應用的創新,我們都在追求創新。高等學校和研發機構在創新以后容易開花,我們看到含苞待放的花蕾,我們也看到鮮艷美麗的鮮花,開花以后往往不結果,這是高等院校和研發機構面臨的困惑,有花無果。但是水污染治理企業往往是有果無花,我們直接應用,產出什么結果,但是我們看不到特別美的鮮花。我們需要技術和產業它們之間要貫通要融通,這種情況下我們才能做到真正在當前形勢下做到開花結果。所以我認為企業成為產業技術創新的主體,它一定是必由之路。只有企業成為創新主體的時候,我們才能夠很快開花結果。
我們認真想一想,一個企業如果投入了研發資金,它一定是非常有用,非常需要,一定要開花結果。我們拿一個國家項目,我們可以不開花,我們可以有一個交差的結果,我們可以沒有結果,我們開一個讓別人看上去非常絢麗的花朵,所以只有企業真正投入,企業成為創新主體的情況下,才能保證中國水污染治理產業既能夠開花又能夠結果。
么樣使企業成為創新主體?這是非常關鍵的事情。多少年來我們都在議論,都在追求,甚至做一些科學項目的時候,也在要求企業成為創新主體,讓企業主導參與。企業怎么樣成為創新主體?怎么樣實現產業和技術的融通?怎么樣讓我們企業通過成為創新主體能夠變得自強,能夠有高遠的未來?這是我們大家追求的一個重要目標。也就是說企業自主創新必須要有理性和足夠的自信。
首先企業要成為創新主體,第一點要做到自覺的創新和驅動創新相融合。什么是自覺?我認識到什么我就干什么,我認識到什么自覺創新,我就主動做這種創新,我知道市場和現在未來需要什么創新,我就布局什么創新,這是企業自覺創新的,膜有最大的市場,膜最大的市場在水處理,一定是在供水處理,特別是工業水處理廠,水處理當中,特別是供水中膜一定有很大的市場。污水處理資源化和能源化,這種情況下膜的研究,包括從材料、組件、反應器、整體系統產品、到工程應用變成自覺的行為。中國現在是全球膜生產和應用最多的國家,而且是發展勢頭最迅猛的國家,是全球關系膜的產業以及研究最多人的國家。我們企業在這方面,在我們所認識自覺行為的方面,有自己的組織,有自己投入,有持續投入和研發。膜的創新發展活力非常大,這個活力來源于什么?大家都關心什么?你們看一下文獻,看一下全球動態就會知道,膜發展實際上兩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怎么樣,不管是海水淡化、超粒、納粒等等,最關心是膜污染的問題,大家關心的難題還是在膜污染問題。第二個問題能量消耗,如果把膜處理能量消耗降下來,這是非常有利的手段,是物理的方法,不是加藥劑的方法,比我們采取其他的方法更安全更可靠,它沒有污染物的轉化成其他物質的過程。這樣市場需求驅動了我們創新活力,而需求不斷啟發我們創新自覺,這種自覺性,實際上來源于需求,來源于對需求的理解,來源于企業自己的組織和投入。
企業成為創新主體第二點應該做到自發創新和規劃創新相融合。什么是自發創新?沒有外力作用而自然進行創新的過程,它是非自覺的,不自覺的創新過程。也就是說把自然的動力與主觀動力相融合的創新,當我們做到自然創新和主觀融合創新相結合的時候,在中國一定會形成巨大的創新潛力和活力。一般大家認為所謂的自然創新或者自發創新會來自科學家的興趣,會是基礎研究,這樣一種研究有可能啟動一些所謂的原始性的創新,包括原始創新的基本理論原理,也包括技術。我認為自發創新應該是原始創新的最基本形式,這種情況下我們企業沒有那么多的科學家靠興趣做原始性的創新,所以我們應該和優秀的科學家合作,不僅僅是和工程師合作,不僅僅和一些做技術的人合作,我們應該和這些優秀科學家合作,合作過程當中獲得他們的思想,獲得他們進行原創的基本思路,同時能夠把他們原創的思想和思路及時轉化成企業自覺規劃的一種創新行為。
所以企業怎么樣做到這一點? 2018年5月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研究中心在Nature的發表了一篇文章。大家都知道鹽,納粒子,都是水和粒子,有多少層,有什么結構,會影響什么,他們做這個研究憑自發問題進行探索,解決最核心兩個問題,第一個獲得單個的納水合粒子,一定要有高分辨成像直接觀測方法,把這兩個問題解決觀測到了一個納粒子有多少水和層,有多少個水粒子,有什么晶和結構。得到一個幻數效應,一個納粒子會有多個水合粒子,多個水合粒子存在水和納粒子的情況下,遷移速度比常規水合物高一到兩個數量級,對我們來說這是重大的啟發。如果遷移速度很快,我們是否可以用在脫鹽上,脫鹽讓粒子遷移或者粒子留下。他們得出這樣一種認識,在海水淡化當中我們可以利用,利用原因是什么?水合粒子之所以有這樣的幻數效應,就是因為它有特定的晶格結構,這種晶格結構是對稱性的,我們可以構造,我們可以控制它的周期,我們可以獲得一種很高水平粒子淡化的方法,我認為這是在原始創新方面給我們水處理技術一個重要的啟示。
說到這我就認為像這樣一種原始創新的方法和原理的話,作為企業應該去認真的思考。我們應該用這個原理設計到什么樣的原材料,而這種材料可以控制它的周期,能夠控制它的水合粒子的控制性,這是原始創新怎么啟發我們把這樣一個理論成果變成一種技術成果。
我有一個美好的愿望,中國水污染治理力量形成原始創新力量,我們沒有這種力量一定要和優秀科學家進行合作。
第三個創新有自己創新、自我創新,我們應該把自己創新和合作創新相融合。企業有時候靠自己,自己投入,自己研發隊伍,自己組織的資源進行創新,這是自己的創新,任何創新都不是自己,都不是由自我行為能夠完善的過程。所以作為水污染治理企業我們應該堅持企業主動布局的技術創新。
并且不斷增加主動創新,自己創新、自主創新的完善能力和我們創新水平。世界上所有的創新最后都不可能是自己的行為。我們不是自己的行為,就要和相應的資源相結合,要和國內外相應資源相結合。我舉個例子那是基礎理論研究的例子,高等院校和研究所開花美發結果,也希望跟企業合作能夠開花結果。我們跟不同學科合作,水處理涉及到生物、材料、信息,很多其他學科,如果能夠和其他學科進行有機結合,同國內外資源進行有機結合的時候,也許可以獲得支撐市場的巨大技術潛力。中國這方面相應有所保守,我認為全世界做得最好國家是荷蘭,就是水處理方面。荷蘭很多事情做得時候基本上沒有孵化階段,進入到企業直接應用。
像厭氧氧化荷蘭就是直接去公司去做了。荷蘭一個供水廠的CEO,他是企業老板,也是大學教授,他就可以把他的技術迅速運用到市場上。做河岸過濾,加上一步反滲透的方法。搞了兩年時間,一直跟蹤他的技術,今年他就直接到市場里面去,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這樣的反映。他做這個東西在荷蘭和歐洲被很多人反對,但是他堅定去做了,創新來自于靈感,來自于科學家和科研機構的融合。合作是創新永恒的模式,沒有合作這個企業沒有真正的創新驅動力和智慧來源。
第四方面自主創新和引進創新相結合。剛才說要合作,我們很多技術是引進的,中國現在不能排除從國外引進重要的技術,成為水污染治理產業的技術支撐。中國專利很多,但是水處理的行業里面專業核心技術并不掌握在我們自己手里面。全球10個環保產業當中,專利最多的國家,中國不在里面。說明我們創新能力,核心技術掌握能力還是有很大差距。
2017年中國申請專利是138.2萬件。企業申請和擁有都占到60%,中國專利排名前10企業沒有一個是環保企業。華為、中興等排在前面。我們水污染處理企業發明專利有多少是有核心技術,大家數數這個還是為數不多。習總說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情況沒有根本轉變,水處理行業也是這樣,核心產品競爭力在全球有待進一步的提升。
企業自主創新和引進創新的比例我們要逐漸的優化,以前我們學習引進,前40年我們都是學習和引進,現在開始有一個轉折,中國環保投入不斷增加,科研經費不斷增加,科研技術能力也在不斷增加,作為企業,成為企業的創新主體,我們有主導創新資源投入和整合的能力,引導方向和主導市場的核心技術和產品,沒有這樣產品我們不可能在全球有真正的競爭。
同時與引進的技術這樣一種創新方式相結合,就是引進、消化、再吸收。我們要能夠進行自主創新,也不能拋棄引進、消化和再創新。引進什么樣的技術?我們一定要有判斷。引進技術一定要有市場競爭力,我們引進技術一定是消化以后,它仍然有創新的活力。我經歷過很多,很多企業問我說某某技術做得特別好,以色列、美國、臺灣、日本做得特別好,我們想買下來,這個技術專利費需要兩千萬左右,我說你給我兩萬塊錢我就賣給你,實際上這些技術根本不是核心技術,只是我們企業對技術行當,什么是核心技術它不夠了解。了解這樣一個技術必須由企業自主的研發和投入的。所以這種情況下,我們企業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斷力,引進技術的競爭力,同時我們自己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和產品。
我經常講如果沒有核心技術和產品,我們企業存在技術斷裂帶的明顯。一個企業就這么一個技術,這個技術往往是一層窗戶紙,當大家都做這個技術,這個技術不能保密的情況下,企業可能面臨技術危機,我們說它具有技術斷裂帶的風險。所以有自主創新還有企業真正的技術實力,創新是重要的,是實力的保證。
最后是自信創新與實力創新相結合。往往說我現在能夠創新了,有創新的自信了,但是缺乏創新實力不行的,有實力我們才能支撐創新。
所以我說創新需要自信,自信需要實力,用實力支撐自信,用自信迎接未來。什么技術在未來成為核心技術?水污染治理生物技術以及關鍵設備我認為永遠排在第一位的。我們做的厭氧、耗氧、膜生物反應器、組合式生物反應器等等技術,依賴于新生物,第六次生物革命,生物科學、物質科學的革命,以及生物科學和、物質科學交叉在一起的革命。生物科學發展會支撐我們水污染治理的產業,而生物技術往往要和材料技術和信息技術發展在一起,生物、材料、信息三個技術融合可能是我們水污染治理發展的重要方向。
生物處理也好,化學處理也好,真正的反應過程,不管是厭氧還是耗氧,就是電子供體和受體之間的關系,這個過程當中有一個電子介體的問題,電子介體是一種材料,定向傳輸電子能力,你發展不管是通過基因篩選,通過什么獲得的優勢菌群和菌種,都可以在這樣一個環境下得到很好的電子傳遞,可以很好處理不同的,或者定向降解處理某些物質,實現某些物質的資源化,生物處理當中新生物的技術發展一定給我們調控電子轉移和利用的機會。
第二個新材料,新材料毫無疑問是未來水處理支柱型的產業,不光是決定了航天,決定了制造,也決定了水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當中新材料改善生物反映,它的歷程和效果,強化物理和化學反應新途徑技術。同樣它也會成為綠色過程新的載體和方向。新材料發展改變治水企業的傳統工藝。材料和化學自組裝都是一個方向。
科學化、能源化,還是依賴于材料。如果我們把水當中污染物去除,同時又能實現產能,不希望消耗任何能量,又可以產生能量,又希望把污染物去除,就是靠新材料,這是一個納米材料。這個工作正在進行中試,馬上用到COD測定的廢液上去,COD測定廢液里面測定很多是高價核,現在我們測試非常好,這是材料帶給我們能夠實現的目標。
水污染治理產業當中還要強調生態,生態過程和生態產業。一強調生態產業。我們想到用生態工程辦法,濕地、綠色措施、氧化糖等等技術,企業應該想到的事情,環境治理的最高目標還是保障生態系統的健康,生態系統是環境當中最高層面,我們從生態系統響應變化和生態系統風險控制角度研究水污染處理的關鍵技術和設施。像一些綠色的技術,比如說低能耗、低藥耗的技術,不加藥、少加藥的過程,安全和簡捷的技術。
在倫敦搞了水上飄浮最大的太陽能電站,每天供給630萬千瓦的能量,這個能量用在10萬人口的污水處理廠,它是不用化石能源,也不用電,它是用太陽能,這樣一種方式就是綠色的產業,就是生態的產業。
所以我認為未來水處理的方向一定朝著能夠解決改善和改變能源渠道,這樣一種顛覆性技術的發展。能源利用以及能源的產生就是其中的核心,這里邊最核心的問題應該是太陽能的利用。我看世界上只有太陽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最方便,我們每天都沐浴在陽光之下,可以利用太陽能發展我們水處理和水污染發展產業。
太陽能怎么利用,依賴于新材料開發,如果有新材料可以廉價利用高效率轉化可持續。作為環保產業這方面應該加大投入的力度和對產業未來布局的支撐。
中國環保產業經過了30多年的發展歷程,今天到了一個轉折期,這個轉折期使我們能夠從引進模仿到創新突破和顛覆,而顛覆性技術,對環保產業發展帶來深遠和決定性的影響,在未來五年大家一定會看到。我也期待我們的企業家都有創新的情懷和智慧,未來創新一定成為我們的命脈和未來。產業與技術融通是中國環保水污染處理產業創新與發展必由之路。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