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境:用景觀設計打造海綿城市藝術美
來源 :中華經濟發展網
在疫情期間,職場人都習慣在線辦公的情況下,怡境與行業媒體園景人開啟了多元化的景觀設計線上公益課程。
怡境國際集團設計總監、研究中心總經理閭邱杰在3月7日就以《海綿城市與景觀設計的融合》為題進行直播分享,上萬人同時在線進入直播間參與課程,互動頻繁。

近年來,海綿城市建設時而密集地見諸報端,時而銷聲于公眾視野,直至現在依然處于不溫不火的尷尬現狀。終其緣由,與海綿城市空間有限,建設政策不完善,社會公眾對海綿城市建設缺乏認識,研究方面還比較落后等原因有關。
海綿城市是指采取“滲、滯、蓄、凈、用、排”等生態化的措施,以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讓城市的土壤和綠化變成城市的海綿體,下雨時能夠吸收、凈化、存儲雨水,干旱時可以回用雨水,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為建設宜居城市環境帶來決定性作用。

已經多年研究發現海綿城市的現狀:
一、海綿城市“有溫度無熱度”
相關部門雖在2014年出臺了《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卻沒有得到相應完善與落地政策支持,對“海綿城市”缺乏系統化研究。過去,在中國高速城市化進程中,城市建設的硬質化鋪裝破壞了原生態的海綿體,有條件改造為海綿城市的綠化空間所剩無幾。加之社會公眾對“海綿城市”的重要性缺乏普遍認知,對雨水管理、再利用的意識淡薄了,導致海綿城市有溫度無熱度。
二、海綿失誤,后患無窮
“海綿城市”建設是一項民生工程,如果缺乏明確技術規范,很有可能會造成技術失誤,給城市建設帶來不良后果。應根據試點城市的經驗,制定海綿城市的建設技術標準和規范,并出臺完善相關政策,為“海綿城市”建設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持。
三、粗暴型人工快排該休矣
人們習慣了利用簡單粗暴的人工快排方式進行雨水管理,對于海綿的認識度很低,因此要加大知識普及力度,推廣宣傳海綿城市建設成功案例,提高公眾對海綿城市的認知和認同。同時要鼓勵更多的公眾參與,普及海綿城市生態化雨水管理的意義。
怡境是如何用景觀設計思維改造海綿城市的?
四、景觀設計統籌下的“綠色海綿體”
以低影響開發建設為宗旨,盡可能保留天然湖泊、水塘、濕地以及樹木植被,維持城市開發建設前后水文特征不變,減輕因不透水面積增加而造成的徑流總量、徑流峰值與徑流污染的降低對環境造成的負擔。在景觀設計施工中,推廣透水性路面建設,尤其是透水性人行道的建設有利于緩解道路積水。增加綠化面積,有效增大雨水滲透的面積,由此擴大綠色海綿體面積。
五、景觀設計可以賦予“海綿”藝術美
海綿城市可以被稱作“綠色雨水管理基礎設施”,一方面作為城市雨水管理的基礎設施,調節、處理雨水以及優化生態方面的功能,同時也是城市綠化空間中重要的景觀要素,需要服務于整個城市的綠化環境。因此,海綿城市的美觀性就成為了不可缺少的設計考慮要素。作為城市綠化空間設計的主導專業景觀設計可以在此發揮非常大的作用,提升海綿設施的美觀性、以及藝術價值。
六、營造新“海綿景觀”工作模式
因為海綿城市的建設既有功能性又有美觀性的要求,相對來說,雨水管理功能要求比較容易實現,比較難實現的是美觀方面的要求。因此我們提出了“海綿景觀”的工作模式,實行在景觀設計師總控下的多專業合作模式。
七、景觀全程總控是關鍵
在項目的開始階段就設立功能與美觀兼顧的設計目標,將“雙重標準”貫徹到每一個設計環節、專業當中。開展多專業參與的項目工作坊,集思廣益、各取所長,在內部進行充分磨合和協調,最終達成兼顧各專業優勢、突出景觀美學效果的海綿景觀。最關鍵的環節是需要一個具有綜合項目經驗的景觀總控設計師進行全程把控,權衡利弊、判斷取舍、糾正偏差,實現最優化的海綿景觀設計效果。
八、微觀尺度營造細節美
微觀尺度的海綿設施最具有審美價值,大量失敗案例都是因為細節設計缺失。細節設計需要具有美學設計修養以及精通材料構造的景觀設計師介入,不僅要空間尺度宜人,還需要對材料、質感、色彩、肌理、植物等有深刻的見解,最終實現“海綿景觀”的目標。
怡境經典案例——深圳光明文化藝術中心

怡境改造設計的光明文化藝術中心項目作為光明區的重點項目,充分體現出光明區最大的特色,即光明的田園風光,因此怡境確定了以抽象的田園作為景觀設計的主題,形成了一個平行四邊形的單元模數。將海綿的設施、網絡融入到景觀的模數中,并以海綿植物模仿自然界中的田園植物,充分反映主題。

另外,在鋪裝設計上,為了滿足海綿城市透水鋪裝率50%的需要,怡境采用了石材與透水鋪裝混拼的創新工法,既滿足海綿的需要,同時也形成獨特的景觀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