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余雯雯 通訊員 杭建宣
今天(4月20日),全省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工作會議上透露,杭州全面推廣花園式、地埋式城鎮污水處理廠建設模式,在臨平凈水廠、七格污水處理廠四期等基礎上,今年將推進之江凈水廠一期、城北凈水廠等與城市基礎設施復合建設的新模式。

臨平凈水廠
根據最新發布的2020年杭州市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目標任務,全年計劃實施城鎮污水廠新擴建16個,其中完成城西二期、臨江二期、良渚四期、余杭四期、板橋二期擴容、太湖源二期6個項目,開工或續建之江凈水廠一期等10個項目,清潔排放提標改造完成5個。新建改造污水管網88公里,再生水利用設施建設開工1個。
“面對土地緊張和環境負面效應,我們挖潛空間資源,集約利用閑置土地,在之江凈水廠、城北凈水廠規劃建設上蓋停車場、公交停保基地等設施,為地塊開發創造新的空間價值。”市建委相關負責人說。
杭州城鎮污水處理總量
今年底增加到344.75萬噸
根據《杭州市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三年行動方案(2019-2021)》,杭州以市域一體化統籌規劃建設,補齊“污水處理能力不平衡”短板,加快提升城市污水處理能力,著力提高污水管網覆蓋率和污水收集率。主城區從單一污水處理廠,到如今規劃東西南北四個廠(之江凈水廠、城西污水廠、七格污水廠、城北凈水廠),力爭2022年全部建成投入使用。

建德市污水廠
小時新聞記者從2020年即將建成的余杭污水處理廠四期項目了解到,在原來余杭污水處理廠一二三期共6萬噸/日的基礎上,增加規模擴建7.5萬噸/日。該項目建成后,和位于三墩片區的城西污水處理廠一起,將為余杭組團,以及整個城西科創大走廊區塊的污水處理提供有力保障。
“全杭州的污水處理能級不斷提升,我們將在統籌推進城鎮污水處理廠新擴建、清潔排放提標改造、污水管網新建改造、再生水利用設施建設等系統治污上持續發力。”市建委有關負責人說,目前蕭山區已通過一鎮一泵站一干管,實現城鎮污水集中處理;臨安和建德基本實現了“一鎮一廠”全覆蓋。

建德市污水廠一廠
截至2019年底,全杭州共建成投運城鎮污水處理廠49座,污水處理規模達308.45萬噸/日,2019年在全省11個設區市中排名前列。
今年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到今年年底,杭州將全面完成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改造任務,城鎮污水處理總量將從“十二五”末的244.55萬噸增加到344.75萬噸,污水處理承載力和清潔度將大幅提升,有效構筑“‘美麗浙江大花園’水生態屏障。
向全省推廣
花園式、地埋式建設模式


在東湖高架往北,占地160畝的水美公園春意盎然,正吸引越來越多的周邊居民休閑踏青,園內水草豐美,游魚嬉戲,誰也不曾想到這里的清水曾是城東片區的生活污水,經過處理,水質超過國家一級A排放標準,達到清潔排放“浙江標準”,更沒想到的是公園地下深埋著占地74.2畝、處理規模達20噸/日的大型污水處理廠——臨平凈水廠。

新建成投用的七格四期和臨平凈水廠成為網紅打卡地,“地下污水處理、地上綠道公園”地埋式建設模式,為周邊居民提供濕地花田區、草坪劇場區、兒童活動區、健身活動區、公共停車場等公共活動空間,既集約利用土地資源,又有效提升城市居住品質,受到周邊居民的好評。
今年市區兩級建設部門將持續踐行“綠色、生態、集約”建設理念,從處理工藝、建造方式、空間挖潛等方面找準問題突破口,打造多個城市基礎設施復合建設的全國樣板。
正在建設的之江凈水廠位于之江度假區,東鄰之江醫院、北側為三號浦,南至科海路,建設用地約2.8萬平方米,以全地埋方式,上蓋公共停車場。規劃建設中的城北凈水廠位于拱墅區半山公交停保基地,毗鄰320國道,按照10噸/日處理規模建設,上蓋公交停保基地等設施,為地塊開發創造新的空間價值,曾經的“鄰避工程”將變成群眾喜聞樂見的“民心工程”。
到2022年底前
實現“浙江標準”全覆蓋
“喝”進又黑又臭的臟水,“吐”出無色無味的清水。位于杭州市余杭區的臨平凈水廠,流淌出已經過處理的清澈尾水,打造一個小水系圍繞在凈水廠周邊。
杭州在尾水排放標準上自我加壓,現有城鎮污水處理廠全部實行“一廠一策”改造,到2022年底前實現“浙江標準”全覆蓋。
據悉,去年全市累計完成14個污水處理廠完成清潔排放提標改造,總提標規模達35.2萬噸/日,2019年度出水水質中約60%污水廠基本達到清潔排放,將在2022年底前全部49個污水廠完成清潔排放技術改造。
今年杭州按照高于國家標準的“浙江省清潔排放標準”,深入推進城鎮污水處理廠清潔排放技術改造,通過水解酸化池+生化池+膜生物反應器等處理工藝,使出水品質四項主要指標高于國家一級A標準。同時區域內城鎮污水處理廠就地干化設施配置全覆蓋,污泥無害化處置率達100%、再生水利用率達15%。

七格四期

七格四期
目前主城區規模最大的污水處理廠——七格污水處理廠,一二三四期規模共150萬噸/日,日均產生約1500余噸污泥。按照污水處理廠污泥“就地干化、異地消納”的原則,為解決如此大量的污泥干化需求,2019年6月建成了規模為1600噸/日的七格污水處理廠配套污泥干化項目,確保七格廠產生的全部污泥可以就地干化后再外運處理。
值得一提的是,在全市基本實現第三方運維信息互聯互通基礎上,探索供水、排水、河道水質和水量一體化監管體系和污泥資源和再生水利用信息系統,著力提升污水處理專業化、規范化運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