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軍:助力生態文明建設的經驗寶庫
來源:國家發展改革委2020-11-30 15:45作者:北京大學 王學軍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快推進生態文明頂層設計和制度體系建設,相繼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等文件,制定了幾十項涉及生態文明建設的改革方案,從目標、任務、制度等方面對生態文明建設進行全面系統的部署。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設立統一規范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推動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綜合試驗,規范各類試點示范,為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探索路徑、積累經驗。2016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設立統一規范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意見》,并先后在福建、江西、貴州和海南四省開展試驗區建設。經過幾年的努力,試驗區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綜合試驗取得了大量成果。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了《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改革舉措和經驗做法推廣清單》(以下簡稱《清單》)的通知,推動相關改革舉措和經驗做法在全國推廣。這是一份重量級的文件,對各地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和體制改革有十分重要的借鑒和推動作用。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體制改革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發揮全社會的智慧和基層探索的積極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鼓勵地方、基層、群眾解放思想、積極探索,鼓勵不同區域進行差別化試點,善于從群眾關注的焦點、百姓生活的難點中尋找改革切入點,推動頂層設計和基層探索良性互動、有機結合。這樣一種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良性互動的方法論是中國獨有的,這種雙向互動的過程,既確保基層探索的風險可控,又能夠依靠強大的國家能力,把基層的成功經驗迅速推廣。我國改革開放就是先試驗、后總結、再推廣不斷積累的過程,就是從沿海到內地、從局部到整體不斷深化的過程。
幾年的時間過去了,在各試驗區的共同努力下,已經形成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改革舉措和經驗做法,經過地方、部門和專家的認真總結歸納,將其中比較優秀的歸納成這個《清單》,包括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等14個領域的90個改革舉措和經驗做法。這些優秀的改革舉措和經驗做法來之不易,它們承載著試驗區各地黨政企民各界的心血。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優秀改革舉措和經驗做法都經受了當地的實踐考驗,是在實踐工作中不斷改進、不斷完善的工作結晶,是真實可靠的經驗總結。這里舉兩個有代表性的例子:
福建省在生態補償方面進行了多項探索,建立了汀江-韓江流域跨省橫向生態補償機制。流域跨行政區生態補償一直是個難題,開展橫向生態補償,是調動流域上下游地區積極性,共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的重要手段,是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重要內容,也是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機制創新。2016年3月,福建和廣東兩省簽訂了《關于汀江—韓江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保護補償的協議》,實行“雙向補償”,若上游水質達標,則下游補償上游,若上游水質惡化,則上游賠償下游,雙方還建立了聯合監測、信息共享、聯合執法、分析交流等長效機制,共同加強補償資金使用監管,合力推進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整治。當地圍繞“資金怎么投”,探索建立財政引導、多方投入的協同機制;圍繞“事情怎么管”,探索建立精確分解、責任傳導的全過程監管機制;圍繞“效果怎么優”,探索建立產業升級、合作共享的多贏長效機制。經過努力,不但各級財政投入的補償資金大幅增加,而且也帶動了大量其他資金投入到試點項目中,汀江水質穩步提升,補償協議涉及的4條河流水質持續改善并保持穩定,水質達標率全面達到協議要求和預期目標。流域水環境得到綜合治理,生態補償機制成效顯著。同時,通過各項扶持、補償辦法,引導農戶轉產升級,因地制宜發展現代農業、鄉村旅游業等產業,構建了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的有效路徑。
貴州省在生態扶貧方面,建立了水電礦產資源開發資產收益扶貧機制。貴州省水電礦產資源十分豐富,但主要分布在貧困地區,為了能夠在這些水電礦產資源得到科學合理利用的同時,將資源開發紅利反哺貧困地區,促進群眾增收,根據相關文件的要求,并結合貴州正在實施的大扶貧、大生態兩大戰略行動,省發展改革委等部門聯合印發了《貴州省水電礦產資源開發資產收益扶貧改革試點實施方案》,組建了集體股權監督委員會,委托銀行專業管理村集體股權,明確村集體股權屬于村集體所有。根據村民大會通過的分配方案,村委會、村民小組和村民分別享有不同比例的收益權,設立最低收益金制度和集體股權保底退出制度。對投入項目的財政資金,明確以不低于財政資金總額6%的比例,折算形成資產收益權,重點用于項目覆蓋區域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保障項目覆蓋區域建檔立卡貧困戶、貧困邊緣戶實現穩定脫貧。經過探索,各試點項目建設取得了積極進展成效。例如定縣木拱河水庫電站被列入了資產收益扶貧試點項目,該項目總投資1.6億元,2019年已經進入收尾階段,獲得的扶貧收益則打入縣級指定賬戶用于開展扶貧工作。
上面兩個實例,既明確針對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制度性“痛點”和當地的實際問題,又通過深入探索和地方實踐,建立了較為有效的解決思路,并實實在在地通過這些措施的落實取得了效果。不但生態文明建設和體制改革取得了明顯成效,而且對于當地產業結構調整、扶貧和農民增收,都發揮了重要作用。除了這兩個實例之外,《清單》中其他大量改革舉措和經驗做法也從不同角度呈現了其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和體制改革的重要作用。
這樣一份沉甸甸的清單是生態文明建設改革舉措和經驗做法的寶庫,對于國內其他地區有很強的示范作用。各地可結合本地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和資源環境稟賦條件,有針對性地認真學習,對于可以落地的,應在認真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加以落實。除了學習這90個改革舉措和經驗做法,建議各地深入了解四個試驗區形成這些改革舉措和經驗做法的過程,從而在自身的生態文明建設探索中少走彎路,更快更好地形成適合自己的好做法,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更多可復制的經驗。
還應當指出,這些凝聚著試驗區各級黨政機關、企業、公眾心血的各項改革舉措和經驗做法,除了在其他地區推廣之外,還應結合頂層設計,逐步推動形成普遍適用的生態文明制度安排,并通過法律法規等形式明確下來,在更廣大的地區實施。有關部門應加強研究,加強總結,把凝練、推廣試驗區改革舉措和經驗做法作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任務,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工作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