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 剛
“又到一船,這看似招人嫌的污泥,其實是發電的好原料,每千克有不低于400大卡的熱值。”1月25日,徐州市賈汪區江蘇徐礦綜合利用發電有限公司煤泥泵房內,值班員張耀正指揮卡車司機將剛剛運到的一批污泥投入進料口。
不久前,這批污泥還靜靜地“躺”在蘇州市吳江區震澤鎮的蓄污池內。素有“中國蠶絲被之鄉”之稱的震澤,有紡織企業250余家,這些紡織企業由于生產需要,一直是產生污泥的“大戶”。多年積累遺留下來的8萬立方米污泥,給當地出了道處置難題。
震澤鎮位于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示范區建設過程中,固廢處理是重要一環。面對這些污泥,迫切呼喚先進的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處理方案。
“我們有‘雙贏’方案,雙方一拍即合。”徐礦綜合利用發電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孟慶杭介紹,去年底,在省國資委推動下,公司和震澤鎮簽訂了“綠色發展與資源循環項目”合作協議,合作重點為一般性固廢和污泥處置,徹底解決環境遺留問題。項目合同金額2400萬元,消化完震澤8萬立方米遺存污泥后,還將動態消納新產生的固廢,預計年處置污泥量可達12萬噸。
與百萬千瓦機組的大型發電企業相比,徐礦綜合利用發電有限公司只能算得上中等規模。“我們的煤耗較高,以7000大卡標準煤為例,我們發一度電需消耗約320克,而大型煤電企業只需280克至290克。”孟慶杭說。
燒煤發電,對徐礦綜合利用發電有限公司來說顯然效益不高,于是他們把目光轉向了煤炭以外的原料。記者了解到,這里的鍋爐很“皮實”,吃的是“粗糧”,處理能力和適應性很強,連煤泥、煤矸石都可以投放。公司綜合化利用秸稈、城市污泥等原料發電,國家發改委將其列入全國首批燃煤耦合生物質發電技改試點企業、全國節能減排示范企業。目前,公司日處理焚燒全市污泥產生量的八成、近500噸。去年,僅此一項就為企業帶來近600萬元的營收。
隨著發電量的增長,徐州當地可燃燒固廢逐漸無法滿足企業需要。去年6月,公司黨委成立了經營管理部,其重要業務就是尋找新的原料市場,公司與震澤鎮的合作因此水到渠成。
記者近日在震澤鎮看到,公司項目部經理楊蔚正指揮工人進行固廢密度測量、全浮挖機施工,裝船后在監理的全程監督下運往徐州云集港。
“這么大體量的固廢遷移,是否會造成處置地的二次污染?”面對記者的疑慮,楊蔚解釋說,經過多年積累,公司已形成了成套技術。從運輸到入爐采取全封閉管理,甚至對濕污泥存儲時產生的有害氣體進行負壓收集,通過風管輸送至循環流化床鍋爐入風口,作為鍋爐的新風進行燃燒處理,確保不對環境產生有害影響,“零廢排放,不僅改善震澤的生態,也不會對徐州的環境造成損害。”截至目前,徐礦發電已陸續為蘇州、無錫、南京等地的企業處理固廢5萬余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