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趙亞乾, 愛爾蘭籍華人,國際水協會(IWA) 會士(Fellow), 陜西省“百人計劃”特聘教授,甘肅省“飛天學者”講座教授,西安理工大學全職特聘教授。蘇格蘭思特拉斯克萊德大學(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博士,英國女王大學(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博士后。2004—2018年任愛爾蘭都柏林大學土木工程系水環境實驗室主任,系副主任,博士生導師。愛爾蘭工程師協會(IEI)常務理事, Water Sci. & Technol.等9個國際期刊副主編或編委,49種國際期刊特邀審稿人. “全愛中國環境資源能源協會”(www.icaere.ie)發起人和首任會長。趙亞乾博士是人工濕地研究領域里國際主導型的研究者之一,發表各類英文論文435篇,指導博士后3名,畢業博士生13人。2013年獲陜西省人民政府“三秦友誼獎”。2017年3月13日CCTV4“華人世界”欄目報導了趙亞乾教授及其團隊的人工濕地研發工作。
2、翟俊教授,重慶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三級教授、重慶大學溧陽智慧城市研究院副院長,國際水協(IWA)人工濕地專家組委員、中國區域協調人,全國市政工程青年學者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重慶環境科學學會環境宣傳教育國際合作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獲得重慶市首批“創新領軍人才”、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等人才稱號。
先后主持承擔有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水污染控制與治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課題、子課題1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其他國際合作項目、省部級科技項目10余項。在村鎮污水、人工濕地技術、水體富營養化及黑臭治理等方面開展了深入研究,獲中國專利優秀獎1項(排名1),獲省部級特等獎、一、二等科技進步獎6項;發表論文120余篇,獲權國家發明專利27項,作為主要人員參編國家標準《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工程技術標準》(GB/T51347-2019)和《城市排水工程規劃規范》(GB50318-2017)2部,行業地方標準2部。
3、楊揚 暨南大學 二級崗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熱帶亞熱帶水生態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長期從事河流、濕地生態學、生態修復與人工濕地生態工程學等基礎理論與技術研發工作。近年來主持國家重大水專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聯合基金、面上基金、廣東省重點課題等30余項,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15項,在國內外著名學術期刊發表論文80余篇,出版專著3本,獲省部級獎6項。
4、嵇斌 博士 ,煙臺大學青年教師,2022年初從西安理工大學畢業,獲得市政工程博士學位。博士期間師從西安理工大學趙亞乾教授和暨南大學楊揚教授,研究方向是水污染控制和水生態工程,圍繞人工濕地系統,在強化型人工濕地構建和資源回收領域取得了一些成果,在國內外期刊上發表了20余篇學術論文。
5、成水平,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導兼任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環境生物學分會副主任、中國海洋湖沼學會湖泊分會常務理事。長期致力于流域污染生態治理與生態修復理論與技術研究與示范工作。發表論文200多篇,參與著作3部,入選美國斯坦福大學發布的全球前2%領尖科學家(環境科學),入選全球學者庫發布的全球頂尖前10萬科學家。授權專利36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湖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等獎勵10項 。
6、林靜,高級工程師,深圳市地方級領軍人才,深圳市碧園環保技術有限公司研發經理,廣東省人工濕地生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從事水污染治理技術開發及工程應用研究,尤其在人工濕地污水處理方面有豐富的研究及工程經驗,在百余項工程中得到應用推廣。獲得2項省級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1項全國優秀工程勘察設計獎,獲得專利授權20余項,完成國家及地方科研課題十余項,參與3項深圳市地方標準的編制。
7、宋新山
宋新山,1972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印染行業協會副會長、上海市環境科學學會理事、《東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編委、《濕地科學》編委、國家環境保護紡織工業污染防治工程技術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紡聯污染治理與減排技術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環境教育》專家委員會專家委員、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水處理與回用專委員會委員等。主要從事水環境及生態修復方面的科研教學工作。發表論文180多篇,出版專著教材6部,申請專利50余項,專利授權20余項。從事水環境生態及土壤污染修復、面源污染防治、環境數學模擬技術、環境評價與規劃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國家“973”計劃子課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上海市科技攻關重點項目、上海市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企業委托技術研發項目等各類科研研究和技術研發課題。近年來在結合國家在黑臭水體治理和水生態修復方面的需求,研發的多項生態修復技術在100多萬平方米水面積的黑臭水體治理和水生態修復中得到成功應用。獲“上海市育才獎”、“寶鋼優秀教師”、“上海市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中紡聯教學成果獎三等獎”、“中國水利水電科學院年度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大禹水利科學技術獎特等獎”、“中國精品科技期刊頂尖學術論文領跑者”、“東華大學優秀育人獎”、“上海市科技進步獎”等。
8、宋海亮教授,現任南京師范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2005年取得工學博士學位。2007年獲得日本學術振興會JSPS Fellow,2009年獲得日本文部科學省G-COE Fellow,在日本連續從事科研工作3年。2013年取得博士生導師資格,2018年入選江蘇省青藍工程優秀青年骨干教師,2019年入選江蘇省“雙創計劃”。曾獲得江蘇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所指導的博士生中有2人獲得過同濟高廷耀環保科技發展基金會“青年博士生杰出人才獎”。已主持和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9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3項,國家十五“863”計劃課題2項,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5項。還連續參與完成了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水專項”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太湖項目的4項課題。已在Water Research、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等期刊上發表SCI論文90余篇。以第一發明人獲得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8項。
9、陳一,重慶大學“百人計劃”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入選首批“重慶市青年拔尖人才計劃”,重慶市優秀創新創業導師。主要從事綠色可持續污水生態處理研究,主持包括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子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青年項目在內的重要項目10余項,在ES&T、WaterResearch等期刊發表SCI論文60余篇。擔任SCI期刊《Ecologcal Engineering》副主編,《Water Science & Technology》編委,《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Chinese Chemical Letters》、《環境科學》等期刊青年編委,國際水協會(IWA)中國青年委員會常務委員,國際水協(IWA)水污染控制濕地系統專家組委員。獲2020年重慶市科技進步一等獎等科技獎勵。
10、臺灣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學士,美國奧本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環工碩士,美國普渡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環工博士,臺灣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教授兼水資源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客座研究員,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兼任教授,臺灣濕地學會常務理事,臺灣濕地保護聯盟常務理事,臺灣海洋污染防治協會榮譽理事長。Water Research、Ecological Engineering、Wetland等十余個國際期刊審稿人。在環境生態工程領域的專長為“鹹(
[xián])水型人工濕地污水處理”及“海岸濕地生態修復”等。
臺灣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學士,美國奧本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環工碩士,美國普渡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環工博士,臺灣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教授兼水資源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客座研究員,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兼任教授,臺灣溼地學會常務理事,臺灣溼地保護聯盟常務理事,臺灣海洋污染防治協會榮譽理事長。Water Research、Ecological Engineering、Wetland等十餘個國際期刊審稿人。在環境生態工程領域的專長為“鹹水型人工溼地污水處理”及“海岸溼地生態修復”等。
11、祝惠,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科院青促會優秀會員,吉林省拔尖創新人才,現任中科院濕地生態與環境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吉林省寒區人工濕地構建與美麗鄉村建設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擔任生態環境部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與監督指導專家、中科院青促會第六屆理事會副理事長、中科院青促會地球科學分會會長、青年地學論壇理事會副理事長、“一帶一路”青年地學網絡聯盟副理事長、國際水協會中國青年委員會委員、國際濕地科學家學會認證職業濕地科學家、中國生態學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環境地學分會委員、吉林省地理學會理事、吉林省青科協委員、長春市女科技工作者協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受邀擔任《Wetlands》副主編、《The Innovation》青年編委、以及《濕地科學》《應用生態學報》《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編委。
主要從事面源污染形成過程與機理、污染水體生態凈化技術與理論、多介質環境污染協同調控、生態系統碳增匯減排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曾獲吉林省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吉林省自然科學學術成果三等獎2項。以第一/通訊作者發表SCI論文50余篇,以第一/通訊作者在《中國科學院院刊》、《中國科學基金》等中文核心期刊發表論文近20篇,獲授權發明專利5項。
12、孟濤,畢業于天津大學,現為中國市政工程華北設計研究總院第一設計研究院水環境所所長,高級工程師,注冊環保工程師,注冊公用設備工程師,注冊咨詢工程師。作為項目負責人主持的給水處理、污水處理項目獲得全國行業優秀設計二等獎一次,省部級優秀設計一等獎兩次,三等獎兩次,參與多項行業標準的編制工作。
13、
吳海明,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領域為生態水質凈化理論與技術。以第一或通訊作者在EST、WR等環境領域著名期刊發表SCI收錄論文60余篇,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陜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等獎勵5項。獲批山東省自然科學優秀青年基金,入選山東省“泰山學者”青年專家及全球學者庫評出的“全球頂尖前10萬科學家”榜單。
14、陳中兵 教授
陳中兵,德國亥姆霍茲環境研究中心UFZ和哈勒維滕貝格大學環境工程博士學位,2018年通過Habilitation(特許任教資格)答辯,并受聘為捷克生命科學大學副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生態型污水污泥處理技術研究。在環境領域主要期刊發表SCI論文100篇。擔任Engineering, Bulletin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期刊青年編委。歐洲生物技術協會環境生物技術分會有機物修復共同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