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濤:尋找產業變革和發展方向 用高質量定義環境產業
時間:2022-08-22 09:35
來源:中國水網
作者:趙利偉整理
“22年來,E20環境平臺一直是中國水務改革以及環境產業改革的見證者,這22年,我們看到了很多企業的成長,也看到了很多企業的困難,但對于產業,我們一直滿懷信心。”
在“2022(第二十屆)水業戰略論壇”上,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北京大學環境學院產學研中心主任傅濤以“重新定義中國水業高質量發展”為題,分享了高質量發展時代,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水務行業乃至整個環境產業如何解決戰略性迷茫的思考,探討和回答了高質量發展時代環境產業的變革和發展方向。
傅濤
一、回看來路,產業緣起于無害化和規模化
環境產業從無到有二十年,從2002年建設部頒布《關于加快市政公用事業市場化進程的意見》,2004年發布《市政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直接拉開了水務行業改革的序幕,之后中國水業一路披荊斬棘,不斷釋放空間、釋放需求。快速發展、規模化是當時的行業主調,當規模化有空間的時候產業是滿目皆春,欣欣向榮,一直到2017年之前,行業估值遠遠高于平均估值,環境產業在一個又一個的風口下不斷向前。
直到現在,雖然環境需求仍在釋放,但規模化簡單擴張接近盡頭,業界企業感受到一種蒼茫:好像都是路,又好像沒有路。
蒼茫的背后是產業的無奈,環保行業是扭曲的行業,市場化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但產業化水平嚴重低下,即使大企業也是眾多小項目的簡單資產疊加和風險疊加,沒有真正形成產業化門檻,行業對資本的依賴,又讓很多外部企業實現“跨界打劫”。
環境產業就像政府公共責任的“包工頭”和“小時工”,大大小小的企業長期迷失在工程化、勞務化和項目化的忙碌中。為什么會形成這樣的產業邏輯?傅濤認為,行業的原料是波動的,而出料卻有著強制性標準,超出強制性國標的高標準服務沒有用戶付費,行業在無害化道路上變成了圍繞業主的定制化,造成加工過程的非標化、定制化、現場化,由此也成就了強大的設計院和解決方案中心。
二、如何理解環境產業的高質量?
首先要明確幾個誤區,高質量不是強制性環境標準的提高,也不僅是越來越好的性價比,更不是越來越大的資產規模。
從經濟社會發展來看,衣食住行所代表的是小康,全面小康之后是全面現代化,現代化是對美好的感知,而美好對應的供給就是高質量。對不同產業而言高質量的邏輯不同,就環境產業而言,高質量發展最核心的就是產業化,產業化是環境產業高質量的必由之路,但對于ABCD四個方陣:投資運營商、屬地性公司、技術公司、設備公司來說,不同方陣的企業有不同的產業化路徑,產業化道路上共同路標是產品化,產品化是價值交換的載體,也是價值實現的路徑。
不同業務形態有不同的產品,AB方陣要做的是服務產品化,類似于酒店服務、餐飲服務、娛樂業服務的產品化,要在用戶購買之前,就已經將服務承諾形成標準、形成品牌;C方陣要做的是技術產品化,要把環保領域特有的專業技術內涵的系統性前置固化,而不是現場加工;D方陣要實現設備產品化,以往環保行業的裝備更多地用內在性能來定義產品,而產品化思維就是要用外延價值定義內在性能。(以上三個不同的產品化路徑,可關注后期發布的友誼夜話具體討論的文章)
經過多年發展,環境產業的規模化到了一定程度,必須要思考高質量發展,而高質量發展最核心的就是產業化,產業化實現的路徑就是做產品,不同企業有不同的產品形式,無論是服務公司,還是技術公司,還是設備公司都需要做出產品,用產品去發現價值、定義價值、實現價值,這便是重新定義高質量的核心內容。
三、發現價值、定義價值、實現價值
衣食無憂的溫飽,是美好的基礎,環境保護相當于社會的衣食住行,達標不是美好,只是代表溫飽。中國從全面小康進入到全面現代化,也意味著我們需要定義每個產業的美好是什么,而環境產業定義高質量價值的著力點在無害化之后。
1.首先是用場景定義產品
無論是服務產品、技術產品還是裝備產品,高質量產品要用特定用戶的特定場景來定義,按照甲方發布的標書來定義的場景那是勞務市場,不是高質量產品的市場;按照強制性國標來定義的通用場景適合于大宗商品,那是工業經濟的低價競爭。
如何讓場景與產品相結合呢?定義場景需要有5個要素:有主體、有時間、有地點、還要有感知有帶入,并且場景要經常出現,能引起客戶群的共鳴。場景的定義構成了對場景價值的發掘,在場景中定義客戶價值,誰定義場景,誰就是產品經理;誰定義場景,誰就是產品發明者。技術會服從于場景的邏輯,場景是客戶導向的,技術是供給導向的,比如智能手機定義的首先是特定場景,其次才是技術。
未來的產品是具有兩山屬性的,兩山產品一頭是無害化,一頭是價值化,是一個陰陽互補的共體,具有雙向場景、雙向價值,具體的闡述在《兩山經濟》這本書中有更為詳盡的解讀和剖析。
一千個場景,就有一千個產品品類,就會有一千個單項冠軍,定義場景的數目決定了產品的品類。舉個例子,一個做膜的企業,會說“我是做膜的,我的膜有很多用途,可以用于深度處理”,這是從供給角度的功能性定義;反過來,如果他這樣介紹“我是給大型污水處理廠一級A提標改造做深度處理的,特點是快、穩定等等,手段是膜”,這就是場景性定義,角度不一樣對產品的定義就不一樣。
E20環境平臺最近和中國標準化研究院成立了“兩山標準化研究中心”,想要用“領跑者”標準定義產業價值,領跑者標準是“十九大”以后八部委為了落實總書記“用高標準引領高質量”的指示而成立的一個面向世界的、面向一帶一路的,引領未來市場的標準體系,叫做“企業標準領跑者計劃”。環境產業走向高質量,也需要國家認可的標準體系來衡量行業的價值呈現。
用領跑者標準來定義不同場景下的產品用戶價值,比如節能、省人、維護簡單、占地小、工期短、年限長、低碳、拆裝方便等等,這都是價值定義法,跟技術有關,但都不是按照技術定義的,產品把這些因素寫進標準就稱為“領跑者標準”,并把這些標準固化下來進行排名。E20環境平臺爭取在明年、后年的評選中,按照領跑者標準對技術公司、技術產品進行排行,這也是與國家推廣的引領高質量發展體系的接軌。
高標準引領高質量,高標準也能定義高價值,用高標準來定義高價值,才能讓用戶為高標準和高價值買單。當前社會的大部分消費標準都是歐美定義的,比如國際水協,這個機構實際上是英國民間的一個機構,但它卻在引領世界的標準體系。而領跑者標準,就是要用中國的價值觀定義場景和產品價值,形成自身的價值體系。
2.其次用軟件定義硬件
環境產業之內存在很多矛盾,其中一個就是環境需求的多樣性與生產的批量化之間的矛盾,怎么解決這個矛盾呢?用軟件定義硬件,讓硬件相對標準化,軟件提供柔性接口。沒有軟件的硬件實際就是設備,手機裝上Android或者鴻蒙才成為產品,一個手機裝上不同軟件,可以定義成相機、錄音機、游戲機、遙控器等等。
環境產業很多工藝技術是有定向核心價值的,軟件可以將其固化到一個系統中間去,產品就是由工藝技術、設備、軟件三方面組成,如果忽略軟件,工藝技術就變得一捅即破,軟件還能記錄硬件基于場景的價值關系,就像用社會關系定義個人、用商業關系定義企業一樣,軟件可以讓設備變得有社會關系,讓設備“活”起來。所以,用軟件定義硬件才能變成產品,硬件本身也要盡可能的智能化、軟件化、SaaS化。
將核心技術邏輯與經驗固化到軟件之中適合于工程技術的產品化,此類例子有:中斯水靈的垂直流迷宮、德華的工程濕地、三峰馬丁的垃圾焚燒爐、達格的供水直接過濾、DHV的顆粒污泥等等。軟件可以將核心邏輯、核心經驗固化到黑箱中間,形成產品,而不僅僅是裝備和工藝技術本身。
用軟件還可以激活時間函數。怎么把時間價值固化到產品價值中去?干笨活土活,積累到一定的時間,會形成不可替代的累加優勢,但是這種積累需要有形載體、有量化呈現,所有的經驗、數據固化到一種有形載體上進行量化呈現,就會成為價值,我們稱之為“時間函數”,時間函數能形成正向價值。E20最近和清華大學合作開發了一個兩山智聯控制器,就是用設備和技術記錄積累的經驗,形成價值。
3.再有就是用局部定義整體
稀缺時代的關鍵是供給能力,供給進階后的核心是功能的更好、更快、更強,進入效果時代講究均好性、系統性,要完整而系統地呈現功能,當良好的基本功能成為標配,就催生了高質量時代的到來。高質量的核心是構架美好,美好來自于感知,感知的標識來自差異化,在差異上做出奇點,其它方面提供系統均衡,用點上的高光定義整體產品是后小康時代的產業特征。
在最大的差異點(奇點)上發力,以產品的突出特點來定義整體產品。以經濟發展為例,杭州之所以獨特于上海,就是因為它的互聯網經濟,城市發展如果照抄別人,沒有奇點、沒有高光點,很難在城市這個產品上獲得突破。同樣的,全聚德用烤鴨定義餐廳,我們也可以用照相機定義手機,用MBR定義污水處理,用綠電定義垃圾焚燒,用新生水定義污水處理廠,用鋁合金定義裝配式水廠,用智能節能定義攪拌機,用低碳定義生物碳源。
四、再出發
高質量需要高付費,高付費對應的是高價值的付費,而不是高成本的付費,更不是聚焦無害化的付費。優質與優價的問題,是困擾水務行業的一個困局,尤其在供水行業,先看見美好,才會為美好付費,遺憾的是,從業者說“水價漲了才能把水質提高”,老百姓說“水質提高了才能漲價”,優質與優價誰先的問題一直困擾著水務行業。產品化就是要實現所見即所得,產品可以預發布,可以先收費,而這也是化解產業的應收困局的通道。
無害化付費是環境服務的起點,如果環境產業的收入絕大部分來自無害化付費采購,可能這個產業就已經走到了盡頭。價值服務屬于“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價值付費的比重才是衡量產業高質量水平的標尺,環境產業想要做出更高的利潤必須在高質量、在美好上做文章。
當下,環境產業的重心正在從追趕需求的風口,轉移到發現用戶場景的差異,進而引導供給的差異,從業者要在產業的歲月靜好中,發現美好,定義美好,帶著承載著不同時空價值的產品,呈現美好,從容遠航。
五、卓越同行 筑夢環境
“E20環境平臺成立22年,‘用平臺的力量助力環境企業快速成長,為生態文明打造產業根基,用產業的力量改變世界’這個使命沒有變過,我們從最早做信息服務,到2003年開始做政策服務,2007年開始做資本服務,再后來營銷、商道成為服務主線,產業不斷升級,服務不斷升級,因為行業需要這樣的邏輯。”傅濤指出。
當下,高質量發展時代需要智能服務,智能賦能是行業的共需,E20環境平臺搭建了四個工具,統稱為兩山智聯:一是與清華合作建立的兩山智聯控制器,這是硬件的網關+PLC的一個裝置;二是與百度合作開發的兩山智聯云,大約在9月份正式上線,這是個環境物聯網平臺;三是與北航合作開發了兩山智聯實景沙盤,它實際上是視頻融合技術,在三維技術基礎上進行虛實融合,把各種攝像頭融合成生動的一體化的攝像頭;四是與領跑企業、標桿企業合作建立了一批兩山科匯館。
有了這四個工具,就可以做到三種服務邏輯:對技術服務產品可以構建智聯樣板間,讓用戶在智聯樣板間中體驗技術含量,也能解決疫情下的參觀問題;對設備、裝備類產品可以提供遠程智能維保的SaaS系統,讓設備公司也能像大公司一樣,有自己的控制大屏、駕駛倉和控制中臺,能夠智能管理賣出去的設備;對服務產品,智聯實景沙盤可以把項目在一個立體化、一體化的空間上進行視頻、數據呈現,并為各項管理功能搭建底盤。
高質量發展時代,需要重新發現、重新定義、重新獲得產業價值,需要我們卓越同行、筑夢環境!E20環境平臺也將持續用平臺的力量,與領跑者企業攜手,以智能賦能推動環境產業邁向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