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務行業二十大代表風采
楊戌雷:從治污“白紙”到一線專家
“保護生態環境就像是一條射線,只有起點沒有終點。”白龍港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車間主任楊戌雷,已在上海治污一線默默堅守逾二十載。
環保的“射線”有方向。白龍港污水處理廠位于長江岸邊,隸屬于上海城投污水處理有限公司,承擔著全市三分之一污水處理量。作為重要且關鍵一環,楊戌雷親身經歷并見證了上海污泥處理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全過程。憑借不懈的努力與追求,他一步步成長為中國污泥處理領域的一線專家。
有方向,才能更專注。楊戌雷領銜提出的一系列技改措施,不僅形成了多項創新成果,更取得了良好效果。他以“勞模創新工作室”為陣地,培養了一大批行業緊缺人才,其領銜的污泥處理車間無論是規模還是技術含量,在國內都首屈一指,開創了全國范圍內污泥處理工藝、設備、設施最齊全的示范性基地。
專注,迎來關注。光榮當選黨的二十大代表,楊戌雷深知這既是榮譽又是責任,他要將產業工人的心聲傳遞出去,希望更多關注一線技能人才的發展和行業的綠色實踐。
楊戌雷外婆家在蘇州河邊上,附近有一個泵站。幼時的他從泵站師傅那里了解到,泵站的作用就是把污水收集好輸送到污水處理廠去處理。“那為什么蘇州河還是那么臭呢?”泵站師傅說,“因為很多臟東西沒有收集好,留在水里就發臭了。”這便是楊戌雷對泵站和污水處理最初的模糊認知。
2002年,楊戌雷進入排水泵站做學徒工,跟著師傅轉現場、學技術,無論大事小事、輕活重活都搶著干,還利用空余時間學做維修電工和鉗工。他憑借積極向上的態度,令周圍人刮目相看。
2011年白龍港污泥處理工程建成調試。面對國內首例含有8套消化系統、3套干化系統、26套深度脫水系統的“混搭”污泥處理工藝,他毫不猶豫,挺身而出,擔負起整個污泥處理系統的調試和接管工作。
楊戌雷入黨15年,初心如磐、勇擔使命,始終拼搏在攻堅克難最前沿。
污泥消化、干化、深度脫水3個污泥系統,是國內處理規模最大、工藝最復雜、技術最先進的污泥工程。“我自己完全是一張‘白紙’,團隊100多人也都是零基礎。”楊戌雷一大半時間都在單位度過,白天在現場爬上爬下、鉆進鉆出,摸管道、研究設備;晚上挑燈夜戰,翻圖紙、查原理,與團隊一起吃盒飯、打地鋪……就是這樣一支隊伍,在楊戌雷帶領下,一年內就全面接管了污泥3個系統并使其穩定運行。
作為上海“十三五”時期重點環保工程,白龍港污水處理廠成功實施了提標改造工程和污泥處理處置二期項目。四年前,從二期工程打下第一根樁開始,楊戌雷和他的團隊就開始同步在現場跟進,幾千根管道他們幾乎都親手摸過、審視過、研究過,一幅幅復雜的工程系統圖早已印刻在楊戌雷的腦子里。
奮戰在污染防治攻堅戰一線,上海水務工作者用精湛技術、前瞻工藝努力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思想,為“長江大保護”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白龍港廠邊建設邊運行是常態,楊戌雷和團隊勇于探索,對設備工藝上存在的問題,著手技術改進。比如:石灰料倉存在卸料不暢的問題,極容易造成石灰板結,引起料口阻塞,一次清堵造成的損失達3萬余元。楊戌雷仔細琢磨設備,決定在料倉底部加裝幾根壓縮空氣管道,在反吹流化風作用下,這一問題得到徹底解決。在工作中他總是邊鉆研技術,邊總結經驗,他手寫千頁的工作筆記,成為白龍港流傳甚廣的技術寶典。
至今,楊戌雷領銜的創新成果和技改措施獲得國家專利11項、上海市優秀發明選拔賽金獎2項、銀獎5項、銅獎5項,以及上海市職工合理化建議項目創新獎、優秀成果獎等榮譽,并運用于實際生產中。他還參與編寫首部污泥工種國家職業資格教材,填補了業內空白。
支撐楊戌雷數十年如一日的工作動力,不僅是心中的情懷,更有踐行生態文明思想的生動實踐。保護母親河,意義非凡因而義無反顧;保護環境,責任重大因而勇毅堅定。
堅持是最可貴的力量,時間足夠長、影響的人群足夠多,就能形成更大影響力。只有將技術傳承下去,才能真正造福一代人,甚至幾代人。楊戌雷以理論知識講授、實際操作指導和參與項目研究的“三位一體”帶教法,指導職工崗位操作和理論知識學習,搭建多渠道、多角度的技術創新平臺,為培育污泥處理行業人才身體力行。工作室先后培養出13名技師、36名高級工等技術骨干,多人次獲市局級榮譽,曾經的學徒工如今都已具備獨當一面的能力。
先學一步,學深一步,作好表率。楊戌雷先后被授予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住房城鄉建設系統勞動模范、上海工匠、上海市五一勞動獎章等稱號。
當選黨的二十大代表,既是榮譽,更是責任。他表示,“一定要更好立足本職,把工作做好、把團隊帶好、把青年人才培養好。”
張勇:把“守水有責、守水盡責”展現在最前線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關于‘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闡述,最與我們的工作息息相關,具體到工作中就是必須做到:正常排水,一年365天要對建鄴區內370公里的雨水管道進行疏通養護;準確排水,對區內錯混接管道進行摸排、溯源、整改;及時排水,在夏季暴雨臺風天氣條件下,全力保障雨水管網排水能力,確保道路沒有積水……”
當記者到達江蘇省南京市建鄴市政工程建設有限公司時,該公司養護科副科長、二十大代表張勇,正和公司領導、黨員代表們圍坐在“黨代表工作室”內,一起面對面學報告、談體會,并將報告內容與實際工作結合交流想法。
交流學習后,張勇又匆匆趕往奧體大街的作業現場。“早晨6點多我就和養護小組的組長們溝通了今天的重點工作,負責建鄴中部地區的養護組今天要對奧體大街的雨水井進行清淤,我得去細細看一看,這樣心里才能更踏實。”張勇說。
10分鐘后,到達奧體大街作業現場,張勇跳下皮卡車,查看作業現場圍擋是否到位、規范,詢問“蛙人”江丙東即將進入的雨水井內氣體是否達標。檢測儀器探入井內顯示無異常后,張勇和其他養護工人一起協助江丙東穿上潛水服、戴上防護面罩、掛上配重鐵。“日常養護中,會用水槍沖射或機械絞拉的辦法解決管道和井內的淤積,但在井道與管道的連接點等處,機械和工具時常派不上用場,必須由‘蛙人’通過手摸的辦法去解決。”張勇告訴記者,建鄴區地勢較低,雨水井內的水位一直較高,而前兩日的一場雨又讓井內水位漲了不少,江丙東下潛的深度更深,“雖然有外置打氧設備,且井內氣體達標,但他在這么深的水下作業時間最長也不能超過半小時。”
一切準備就緒,江丙東準備潛入水下。張勇邊提醒養護隊員抓好江丙東的安全繩,邊叮囑江丙東井下工作的要點:“一定要將兩個管口的垃圾清干凈,在下面有什么問題一定要拽繩子提示我們……”雖已千叮萬囑,但當江丙東井下工作時,張勇還是蹲在井口緊緊注視井下,手中牢牢拽著江丙東背后的安全繩。
一桶、兩桶……江丙東將井內的淤積物一點點清理了上來。“看,有樹葉、淤泥、垃圾,還有石塊,如果不及時清理掉,就會導致排水不暢,一遇大雨,這些垃圾沖入河道,河道就被污染了。”張勇表示,近年來,市民對水環境的期待越來越高,作為一個“源頭把關”的水務人,要盡最大努力減少河道污染。這次前往北京參加黨的二十大后,自己更覺任務重、責任大,“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時刻把‘守水有責、守水盡責’展現在最前線。”
劉韋達:守護千家萬戶用水安全
劉韋達,黨的二十大代表,邵陽市自來水公司生產技術部部長。他創新提出集水井堵板圍堰法,短時間內組織處理一起取水泵房閥門開裂的重大安全隱患。組織實施桂花渡水廠“零排放”工程,實現反沖洗水及排泥水經處理后100%回用,實現節能降耗。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讓安全優質的自來水日夜奔涌不歇,通過管網流進千家萬戶。”9月28日,面對記者的采訪,劉韋達說,這是自己最大的心愿。
從業31年,他用行動默默踐行著這句話。
自來水24小時供應,意味著生產機組24小時高效零故障運行。按時巡查機組、準確記錄數據、及時排除故障……一年365天,天天如此。劉韋達所在的生產技術部主要負責水廠生產調度、設備管理和項目技改等工作,關系到千家萬戶的用水安全。
“每天基本上都是凌晨才睡。”劉韋達說,自己手機不離身,一接到電話,就要立馬趕赴現場。
盡管日常工作繁重,但劉韋達從不懈怠。同時,他勤于鉆研,創新解決了不少棘手問題。
2019年8月,邵陽市雙清區工業街水廠取水泵房DN500閥門開裂,如不及時處理,將有可能引發重大安全事故。由于開裂位置位于河床底部,采用傳統方法施工,需要圍堰筑壩,不僅難度大、工期長,而且成本高。
如何妥善處理,成為擺在大家面前的一道難題。
“能不能換個方法,簡單點?便宜點?”劉韋達心中暗自思索,開始翻閱資料。他到檔案室將原始設計圖紙調出來,和同事們一起討論。
經過反復論證,劉韋達想出了辦法——在集水井進水閥加裝堵板,這樣不僅能降低施工難度,而且還能極大縮短施工周期。最終,只用了3天時間就更換了開裂閥門,節省了20余萬元,還對集水井進行了一次全面清理。
傳統液氯消毒工藝容易造成操作人員誤吸中毒,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劉韋達一直關注著行業最新技術進展。
一次,劉韋達在《給水排水》雜志上了解到,國內已有同行用次氯酸鈉消毒工藝取代液氯消毒工藝。他立即向公司提議并率先在工業街水廠試點,成功實現在不停產的情況下轉換系統。之后3年時間,邵陽市所有水廠全部完成次氯酸鈉消毒工藝改造。
在劉韋達的工作中,這樣創新的故事有很多。他組織實施邵陽市桂花渡水廠“零排放”工程,實現反沖洗水及排泥水經處理后100%回用,大大降低了能耗。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劉韋達一方面組織保障全市安全優質供水,一方面思考著如何助力疫情防控。
在確定次氯酸鈉可以用于防疫消毒后,劉韋達向公司提議加大次氯酸鈉生產力度,用于全市免費發放次氯酸鈉消毒液。疫情期間,公司累計免費提供消毒液510余噸,發放給全市4000余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團體及部分居民。
來源:文匯報 南京日報 湖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