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工黨湖南省委會:關于加強生活垃圾填埋場管理和治理的建議
在湖南省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上,農工黨湖南省委會提交了關于加強生活垃圾填埋場管理和治理的集體提案。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城市人口迅速增長,城市生活垃圾也迅速增多,生活垃圾的處理目前還處于發展階段,衛生填埋的方式因較為經濟,仍是應用較為廣泛的處置方法。由于生活垃圾具有含水率高(40%~60%)和有機質含量高(50%~ 70%)等特點,填埋場滲濾液和甲烷氣體的產生和排放量較大。農工黨湖南省委會調研發現,湖南大部分垃圾填埋場建成期較早,垃圾滲濾液處理能力不足,加上運營管理欠規范、設施設備老化破損、監管監測能力不足等原因,部分填埋場環境污染和安全隱患較大。填埋場在建設、運營和后期管理防滲膜嚴重破損現象較為普遍,向周邊環境持續排放滲濾液、甲烷和惡臭氣體,產生惡臭擾民、地下水污染等突出環境問題,對土壤、地下水、地表水和周邊環境造成嚴重危害。部分垃圾填埋場由于滲濾液處理能力不夠,滲濾液及其濃縮后的濃縮液長期被回灌至填埋堆體,導致滲濾液、濃縮液在堆體內蓄積,造成導排管堵塞,造成潰壩隱患。
“十四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對生活垃圾安全處置提出了更高要求,綠色、創新、安全、智能、高效的發展模式已成為生活垃圾安全處置的必然選擇,農工黨湖南省委會提出如下建議:
一、完善垃圾填埋場監管能力建設。我國目前已發布實施《生活垃圾填埋場處理技術規范》(GB 50869—2013) 和《生活垃圾填埋場污染控制標準》(GB 16889—2008),但缺乏關于填埋場防滲膜監管方面的詳細規定和要求,缺乏甲烷和滲濾液污染控制的相關法規標準等文件。因此,建議從垃圾填埋場的規劃、建設、運行和封場后維護等全過程全方位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和標準,加強垃圾填埋場自動監控系統應用的相關技術與法規標準方面的研究支持。
二、加強垃圾填埋場周邊環境狀況監測。目前我省已設置區域大氣、地下水質量考核點位,針對集中式地下水飲用水源建立地下水監測網絡,但針對垃圾填埋場的地下水環境尚未開展,為定期的、有針對性的地下水環境狀況監測,未建立監測體系。垃圾填埋場的地下水污染風險評價尚不能和區域的水文地質條件進行良好的結合,會不同程度地影響污染源對地下水污染風險的判斷。需要完善垃圾填埋場地下水的監測網絡,從而對轄區內的垃圾填埋場地下水環境狀況有準確的判斷和預測,便于為管理部門提供監管依據。
三、加強垃圾填埋場防滲改造。一些城市的垃圾填埋場存在著嚴重的滲漏問題,不僅造成了土地污染,還影響了垃圾安全處置效果。只有采取相應的防滲修復措施,增強垃圾填埋場滲濾液處理能力,才能保障垃圾填埋場的有效運行。對垃圾填埋場的壩體、庫底、側壁等進行滲漏檢測,找準滲漏點,進行防滲改造,提升垃圾填埋場的安全填埋效果,增強填埋場對各種極端氣候條件的適應性,延長填埋場壽命。對于個別因垃圾填埋場建設時選址不當的,建議整體轉場,進行異地安全處置,或運往垃圾焚燒發電廠進行焚燒處置。
四、加強垃圾填埋場生態修復。城市生活垃圾是城市生態系統的必然產物,如何處理這些產物需要城市建設者們參照自然界物質循環規律以及經濟杠桿作用,運用人工生態系統的維持方式最大程度的實現城市生活垃圾的轉化與循環利用,讓城市生活垃圾能夠安全、快速的歸還給生態系統。隨著填埋場使用年限的增加,填埋場其修復與循環能力也會隨之下降。填埋場老齡化,不僅會增加垃圾處理成本,更會加劇環境污染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借助人工干預方式,穩定填埋場生態結構,維護填埋場穩定運行,合理應用生態修復技術,構建多層次生態系統,只有這樣,才能維持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健康,實現垃圾填埋場周邊環境持續改善目的。在填埋場使用過程中,應充分考量填埋場的生態修復技術,可延長填埋場使用期限,減少填埋對周邊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降低對周邊生態環境造成威脅。(農工黨湖南省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