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以高水平生態環境保護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新京報貝殼財經訊(記者 白金蕾)3月5日至3月13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在京舉行。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必須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中考量,統籌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一方面要支撐、服務保障好經濟平穩運行和發展向好;另一方面,要守好生態環境底線,以高水平保護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據黃潤秋介紹,近十年來,我國在經濟總量實現年均增長6.5%的同時,污染物排放在持續大幅度降低。近這十年,我國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減排分別超過84%、58%,北京二氧化硫的濃度以個位數的微克來計;PM2.5(細顆粒物)連續九年下降,累計降低57%,重污染天氣比例只占1%左右。
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答記者問。圖|新京報記者 白金蕾 攝
“這些數據表明了高水平生態環境保護不僅不會阻礙經濟發展,而且會為經濟發展增添新動能,推動高質量發展。從另一方面看,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實現高質量發展,高水平的生態環境保護是內在要求、應有之義。”黃潤秋說。
據黃潤秋介紹,去年一年,生態環境部本級審批180個重大項目,涉及的投資1.9萬億,指導地方審批12.3萬個項目,涉及投資23.3萬億。
具體的做法:一是落實好一套政策,生態環境部出臺了相關政策,構建了一套創新的政策體系,既包括同類項目打捆審批,規劃環評和項目環評統籌聯動這樣一些創新性機制,確保環評審批高效率;二是暢通兩項機制,一項是環評審批的綠色通道,主要針對重大項目。另一項是直達基層、直達中小微企業的咨詢服務機制,通過遠程在線幫扶、釋疑解惑提升基層治理能力,幫助中小微企業提升環境管理能力,這些都是對環境影響評價效能的極大提升;三是落實好三本臺賬,就是在國家層面、地方層面和利用外資層面的相關項目環評管理臺賬,提前介入、定期調度,共同推動這些項目落地。
新的一年,生態環境部會繼續用好上述政策。同時,黃潤秋介紹,該部還將做出“三四五”的考慮。三是守住“三條底線”,分別是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總要求,依法依規的剛性標準,以及生態環境質量只能向好不能變差的底線;四指把好“四道關口”,即環評審批準入關、排污許可關、監督執法關和督察問責關;五是重點關注“五類項目”,比如涉“兩高”項目、生態敏感項目,向中西部地區轉移排放比較高的產業項目,另外涉圈水圈地的公園類項目,還有人民群眾和社會反映強烈的項目,對這些項目嚴格審批、嚴格把關。
編輯 羅亦丹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