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容手術”讓疤點變亮點 長生橋垃圾填埋場變身公園



像草場一樣翠綠,像公園一樣精致……走進重慶南岸區長生橋鎮的垃圾填埋場生態修復現場,映入眼簾的是翠綠的草坪、綻放的鮮花、飛舞的蝴蝶。很難想象,這片約520畝的綠地幾年前還是一個生活垃圾填埋場。
2016年,長生橋垃圾填埋場全面關停。在市規劃自然資源局指導下,一場由重慶市土地儲備整治中心操刀的“美容手術”正式開始。重慶中心城區大地上這塊不太美觀的“疤痕”逐漸消退,長江上游最大生活垃圾填埋場也迎來華麗“轉身”。
昔日垃圾場“變身”生態綠地
位于南岸區長生橋鎮的垃圾填埋場于2003年7月建成投用,建場時為西部地區及長江上游最大的生活垃圾填埋場,主要接受渝中區、南岸區、巴南區等區域的生活垃圾,高峰時期日處理垃圾約3000噸,關停時已填庫容約為1147萬立方米。
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垃圾填埋場嚴重制約了茶園片區可持續發展,環境污染問題也給周邊群眾的生產生活帶來了較大影響。
2016年,長生橋垃圾填埋場全面關停后,該區域交由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局屬單位重慶市土地儲備整治中心進行整治。
2018年底,重慶市土地儲備整治中心正式啟動生態修復一期工程。經過5年的整治,全面完成了垃圾堆體整形覆蓋、地下水污染控制、填埋氣體收集和處理與利用、滲濾液處置及管護、防洪與雨水導排、環境與安全監測、場內道路建設等工作。
“填埋場采用‘厭氧規范封場+生態修復’的方式實施封場工作,會處理掉全部垃圾。”土地整治項目現場負責人蘇琦說,垃圾填埋場經過發酵會形成各種氣體和滲濾液,他們在地面裝有大量導氣石籠井,將氣體回收利用。而滲濾液經過收集除臭后,會成為清水和鹽泥,清水將達標排放,而鹽泥則會永久填埋。
2022年底,長生橋垃圾填埋場生態修復一期工程竣工并通過驗收。
推動完善公共服務配套
垃圾填埋場會不斷自然沉降,地質結構不穩定,不能作為開發用地。如何盤活這份“特殊的資源”?
“為實現填埋場及周邊土地再開發再利用,促進土地品質及價值的雙提升,實現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我們最終敲定了生態修復路徑。”重慶市土地儲備整治中心總工程師李為科介紹,通過土地儲備整治為生態修復提供了路徑和資金支持,同時利用生態修復提升周邊土地價值,最終實現土地儲備整治與生態修復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記者獲悉,2022年底,場內新建環形步道2.2公里,改造繞場車行便道2.7公里。同時,通過定期播種花草籽新增綠地520余畝,這里吸引了白鷺、麻雀、野雞、野兔等野生動物棲息,提高了生物多樣性。
“經過一期修復,片區人居環境質量較整治前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片區整體城市品質得到顯著提升。”重慶市土地儲備整治中心相關負責人說,待垃圾填埋場地質結構穩定和滲濾液處理完畢后,我們將按照片區規劃,推進儲備土地整治,完善片區公共服務配套。
上游新聞記者 陳竹 攝影 任君
0人參與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