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Plus
近年來,全省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顯著提升,但目前仍有40個填埋場在用,產生的垃圾滲濾液如何規范有效處理?
近日,廣東省垃圾滲濾液處理技術交流對接會在廣州舉行,會議由廣州市城市管理技術研究中心和廣東省環境保護產業協會聯合主辦,現場就垃圾滲濾液處置最新政策、技術路徑等進行交流,研討全省垃圾滲濾液處理行業轉型升級,助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和“綠美廣東”建設。

“提高濃縮液的處理效率、消除二次污染等仍是當前垃圾滲濾液處理工藝的重點和難點。”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城市建設處副處長谷峰表示,希望在垃圾滲濾液及濃縮液處理等上,實現關鍵技術路線優化、技術創新、降低成本。
當前,垃圾滲濾液處理處置也一直是生態環境執法部門關注的一個焦點。省生態環境廳生態環境執法監督處副處長魏鵬指出,今年將對全省垃圾滲濾液處置單位進行一輪專項執法,減少在日常排查過程中發現的如在線監測弄虛作假、設備老化或工藝落后造成未達標排放、違規偷排等問題,“希望通過技術交流會,能夠促進垃圾滲濾液處置單位強化責任擔當,共同維護生態環境保護。”
現場,廣州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總工程師尹自永介紹了廣州垃圾處理的現狀和經驗,目前廣州形成了“焚燒為主、生化為輔、填埋兜底”的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新格局,但垃圾滲濾液處理等二次污染治理問題日益凸顯,并且存在滲濾液處理效能不高、難穩定達標、濃縮液處置不徹底的難題。他提出,希望下一步通過加強政府與企業的交流合作,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生活垃圾共同處理體系的建設。
來自省內外的行業專家圍繞垃圾滲濾液處理作專題報告。
中國市政工程華北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教授級高工杜昱認為,垃圾滲濾液處理需做好項目的前期工作,確定滲濾液處理規模、工藝以及技術參數等,滲濾液全量化處理需要考慮不同排放標準和不同場景的具體情況。
“沒有最好的技術,只有合適的技術。”華南理工大學教授汪曉軍介紹了垃圾滲濾液的特征,以及不同濃度范圍的氨氮廢水的處理方法和優缺點,并結合不同行業的應用案例就垃圾滲濾液脫氮技術的低碳經濟性進行深入剖析。
廣東省建筑科學研究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陳群,則從滲瀝液特點及處理需求、處理技術指引,以及處理設施運維、工程案例等方面,對全省生活垃圾滲瀝液處理技術指引進行詳細介紹,并提出常見問題與應對措施。
參會代表現場還進行對接交流和商務洽談。
【記者】張子俊
【通訊員】陳惠陸
【作者】 張子俊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