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周報(第93期)丨解振華:大力推動綠色低碳科技進步;李高:爭取今年內重啟CCER;2022年我國萬元GDP碳排放下降0.8%
2023年06月05日 21世紀經濟報道 21財經APP 李德尚玉,實習生王如雪
2023年,中國不斷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隨著“雙碳”1+N政策體系構建完成,涉及多個行業領域的N個配套政策文件不斷出臺,各地“雙碳”工作實施意見及碳達峰方案陸續公布,“雙碳”工作將向更深層次推進,進一步影響生產和消費兩端。
21碳中和課題組推出的碳中和周報,梳理盤點近期碳中和宏觀政策、綠色金融等重點消息,致力于發現綠色低碳發展背后的價值。
本期看點:解振華:大力推動綠色低碳科技進步;李高:爭取今年內重啟CCER;2022年我國萬元GDP碳排放下降0.8%;中歐牽頭啟動可持續金融CGT二期工作。
一、碳中和政策周報
1、解振華:大力推動綠色低碳科技進步
5月26日,在中國環境科學學會與中國國際科技交流中心主辦的“亞洲低碳技術和創新大會暨第三屆全國碳中和與綠色發展大會”上,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致辭時表示,中國應對氣候變化行動取得顯著進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取得積極成效。中國將繼續堅持積極應對氣候變化,走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道路的戰略定位,堅定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解振華強調,要大力推動各行各業綠色低碳科技進步,制度創新和落地應用,提升減污降碳協同治理水平,形成綠色低碳技術創新體系與綠色低碳產業體系,加快形成有利于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要深化與各國在綠色技術、綠色裝備、綠色服務、綠色基建、綠色供應鏈、綠色金融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呼吁廣大生態環境科技工作者聚焦綠色低碳前沿技術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搶占綠色低碳科技創新和產業競爭制高點,支撐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和全球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
21碳中和課題組快評:全球綠色低碳轉型的大趨勢不可逆轉,中國積極推動全球氣候治理進程,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幫助和支持,與各有關方共建綠色“一帶一路”。
2、李高:爭取今年內重啟CCER
在日前舉辦的中關村論壇林草碳匯創新國際論壇上,全國人大環資委委員、生態環境部氣候司司長李高表示,目前正在抓緊啟動全國統一的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系統各項工作,爭取今年內重啟CCER(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
根據生態環境部下屬機構國家氣候戰略中心的統計,在CCER開放審核的兩年時間,總計有1315個CCER項目和7800萬噸的CCER獲得核準。
21碳中和課題組快評:CCER多項工作已有階段性進展。全國統一CCER注冊登記和交易系統已開發完成,具備接受主管部門驗收的條件。今年4月,生態環境部面向社會公開征集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方法學建議。參與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的項目應采用經國家主管部門備案的方法學,以測算其實際的減排規模。
3、2022年我國萬元GDP碳排放下降0.8%
5月29日,生態環境部發布的《2022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22年,全國平均氣溫10.51℃,較常年(1991-2020年)平均值偏高0.62℃,為1951年以來歷史次高。全國平均降水量606.1毫米,較常年(1991-2020年)平均值偏少5.0%,為2012年以來最少。
初步核算,2022年全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1年下降0.8%,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2021年下降0.1%。全國森林覆蓋率達到24.02%,森林蓄積量達到194.93億立方米。全國林草植被總碳儲量達到114.43億噸,其中,林木植被碳儲量107.23億噸,草原植被碳儲量7.20億噸。林草植被年固碳量3.49億噸,年吸收二氧化碳當量12.80億噸。
21碳中和課題組快評:去年中國萬元GDP碳排放、能耗繼續下降,反映了中國在綠色低碳發展方面取得的成就。隨著“雙碳”目標積極穩妥推進,生產與消費兩端同時發力減排,能源轉型不斷加速,未來中國碳排放與能耗將進一步下降。
4、國家能源局:我國首個海上百萬噸級碳封存工程投用
6月1日,在距離深圳西南約200公里的中國海油恩平15-1原油鉆采平臺油田開發伴生的二氧化碳被捕獲、分離、加壓至氣液混合的超臨界狀態回注至距平臺3公里遠、在海床800米底下的“穹頂”式地質構造中實現長期穩定封存這是我國海上首個百萬噸級二氧化碳封存工程。
每年封存量達30萬噸,總計超150萬噸,相當于植樹近1400萬棵,這標志著我國成功掌握海上二氧化碳捕集、處理、注入、封存和監測的全套技術和裝備體系,實現了我國海上二氧化碳封存領域從無到有的重要突破,恩平15-1平臺是亞洲最大的海上原油鉆采平臺,所在海域平均水深約80米。中國海域地殼穩定性好、沉積盆地分布廣、地層厚度大、構造地層圈閉多,具備封存二氧化碳的良好地質條件,封存潛力達2.58萬億噸。
21碳中和課題組快評:二氧化碳是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碳封存技術的應用很好的緩解了碳污染,我國海上首個百萬噸級二氧化碳封存工程投用助力碳中和,為環境保護再添助力。
5、科技部:建立碳達峰碳中和科技創新監測評價機制
日前,科學技術部副部長張雨東在中關村論壇上表示,下一步,科技部將從三個方面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科技創新工作:一是統籌協同相關部門以及地方低碳科技創新部署,建立碳達峰碳中和科技創新監測評價機制,促進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二是營造適宜碳達峰碳中和科技發展的創新環境,加大對低碳技術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加強低碳科普;三是加強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和產業化,形成促進經濟社會低碳發展的新動能。
21碳中和課題組快評:碳達峰碳中和的實現離不開科技發展,科技成為發展的推動力和創新力。
6、山東印發城鄉建設碳達峰實施方案
近日,《山東省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印發,從綠色低碳城市建設、綠色低碳縣城和鄉村建設、提升建筑全鏈條綠色低碳發展水平等方面提出22條措施。
《方案》提出全面推廣綠色節能建筑,“十四五”期間,新增綠色建筑5億平方米以上,到2030年,星級綠色建筑面積占新建建筑比例達到50%以上。同時,提升既有建筑能效水平,“十四五”期間完成既有居住建筑節能(綠色化)改造3000萬平方米,力爭到2030年具備節能改造價值和條件的既有居住建筑實現應改盡改。在建筑用能方面,積極發展城鎮分布式光伏系統、清潔能源供暖等,逐步建立以電力為主的建筑能源消費體系,到2025年,建筑用電占建筑能耗比例超過55%。發展應用綠色低碳建材,到2030年,新建建筑綠色建材應用比例達到70%。
21碳中和課題組快評:城鄉建設領域是碳達峰重點領域之一。推動城鄉建設領域綠色發展、節能減碳,是實現碳達峰目標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徑。
7、2022年國家鐵路單位能耗降低,污染大幅減少
國家鐵路局5月29日對外發布《2022年鐵道統計公報》。
公報顯示,2022年國家鐵路單位運輸工作量綜合能耗比上年減少0.17噸標準煤/百萬換算噸公里,化學需氧量排放量比上年減少158噸,二氧化硫排放量比上年減少1112噸。
21碳中和課題組快評:鐵路作為交通主體,是碳排放的重要主體。作為基礎設施,目前鐵路由于體量大等原因還沒有辦法實現清潔能源的全面應用,不過鐵路能耗減少是能源保護的重要一環。
二、綠色金融周報
1、中歐牽頭啟動可持續金融共同分類目錄(CGT)二期工作
5月30日,由中歐牽頭發起的可持續金融國際平臺(IPSF)分類目錄工作組(Taxonomy Working Group)召開工作組會議,正式啟動《共同分類目錄》(Common Ground Taxonomy, 簡稱CGT)二期(phase II)工作。
IPFS分類目錄工作組中方共同主席、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綠金委)主任馬駿在會上表示,自2022年6月發布一期工作成果以來,《共同分類目錄》在國際金融界產生的影響力逐漸擴大,許多中國和國際市場主體已經采用《共同分類目錄》對新發行的綠色債券等綠色金融產品貼標,中國金融學會綠金委也在組織專業機構對中國境內的存量綠債按CGT進行貼標,以期待進一步提升中國綠色債券市場的對外程度。此外,斯里蘭卡央行和巴基斯坦最大的商業銀行都重點參考IPSF《共同分類目錄》制定了當地的綠色金融分類目錄,其他許多國家和地區也在編制本地綠色目錄的過程中參考CGT。馬駿說, CGT的編制工作將進入第二期,該階段的重點是逐步擴大CGT的國別基礎(如將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的綠色目錄納入比較基礎)、進一步擴展CGT所覆蓋的經濟活動范圍、對更多的國家和地區開展CGT相關的能力建設。為了支持二期CGT的工作,CGT技術專家組近期也進行了擴容。擴容之后,中方參與CGT專家組的人員包括來自絲路基金、外匯業務交易中心、中節能衡準、聯合赤道、中碳科技、晨星、中誠信綠金、安永、北大國發院等機構的專家。
21碳中和課題組快評:IPSF《共同分類目錄》工作為提升國際可持續金融標準兼容性做出了積極貢獻。中國和歐盟繼續攜手合作,推動這項具有重要意義的工作邁上新的臺階。
2、隆基發布2022年可持續發展報告:全年使用綠電占比47.18%
5月31日,隆基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隆基”)在北京市首鋼園召開隆基2022年可持續發展報告發布會,這是隆基發布的第6份可持續發展/社會責任報告。報告稱,從2012年到2022年的10年間,隆基生產的光伏產品達290GW,累計輸出的清潔電力超過1148287GWh,按照IEA(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國際能源署)全球電網平均排放因子估算,相當于避免了5.36億噸的二氧化碳排放,占到2022年全球能源相關碳排放總量的1.46%。
21碳中和課題組快評:一直以來,作為太陽能科技公司,隆基推動光伏成為可負擔的清潔能源。用清潔能源制造清潔能源,隆基帶來了碳減排的雙重效益。
3、中國郵政首次發布《2022年環境信息披露(TCFD)報告》
5月31日,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發布《2022年環境信息披露(TCFD)報告》,這也是郵儲銀行發布的首份《環境信息披露(TCFD)報告》(以下簡稱《報告》)。2022年,郵儲銀行制定了落實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方案,提出建設一流的綠色普惠銀行、氣候友好型銀行和生態友好型銀行目標。郵儲銀行總行、分行及控股子公司成立碳達峰碳中和暨綠色金融領導小組,總體部署和系統推進相關工作。截至2022年末,郵儲銀行綠色貸款余額4,965.49億元,較上年末增長33.38%;綠色債券投資余額299.50億元,較上年末增長29.58%;綠色債券累計承銷規模117.70億元;綠色融資余額5,832.32億元,較上年末增長36.24%。
21碳中和課題組快評:郵儲銀行發展可持續金融、綠色金融和氣候融資,探索轉型金融和公正轉型,支持生物多樣性保護,努力建設一流的綠色普惠銀行、氣候友好型銀行和生態友好型銀行。
3、浙商銀行第一期綠色定向資產擔保債務融資工具(CB) 發行
5月29日,浙商銀行獨立承銷的“中國康富國際租賃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度第一期綠色定向資產擔保債務融資工具(CB)” 成功發行,創全國首單定向綠色CB、全國首單租賃公司CB、全國首單信用風險緩釋工具(CRM)加載CB、北京市首單CB。本次債券發行規模5億元,發行期限2年,募集資金全部用于支付清潔能源項目發電設備款,涉及4個光伏或風力發電項目。
近年來,浙商銀行積極踐行社會責任,支持綠色產業發展,加快能源金融支持力度,增強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進一步盤活存量資產擴大有效投資的意見》(國辦發〔2022〕19號)以來,該行全力探索存量資產盤活,形成存量資產盤活全價值鏈條服務,充分利用資產證券化、CB等創新產品,用于支持綠色產業、企業轉型等高質量發展領域項目投資;同時加大CRM對綠色產業的支持力度,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實現企業、投資人、社會等“多方共贏”。
21碳中和課題組快評:近年來,浙商銀行盤活存量資產、發展綠色金融、聚焦綠色能源產業賽道,為綠色產業發展做出了貢獻。
5、上海發改委:強化綠色發展領域民間投資支持
5月30日,上海發改委印發《上海市加大力度支持民間投資發展若干政策措施》,措施中提出,強化綠色發展領域民間投資支持。鼓勵民間投資積極參與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發展項目,對可再生能源項目按程序給予0.05元/千瓦時—0.3元/千瓦時的資金支持。鼓勵民營企業投建出租車充電示范站、共享充電樁示范小區、高水平換電站等示范項目,對充電設備給予30%—50%的設備補貼,對充電站點和企業給予0.05—0.8元/千瓦時的度電補貼,落實經營性集中式充電設施免收電力接入工程費等措施。
21碳中和課題組快評:民間投資是全社會投資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加大力度支持民間投資綠色發展領域,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