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現有教職工67人,專任教師中正高級職稱13人、副高級職稱25人,中級職稱16人;擁有各類國家級、省部級優秀人才13人,另有雙聘院士1人,特聘教授2人;現有博士生導師13人,碩士生導師27人。學院下設生態學、生態工程、環境科學和環境工程4個系,開設“ 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和“生態學”等3個本科專業,其中環境科學專業為上海市一流專業建設點,在“生態學”、“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以及“海洋科學”碩士和博士點招收和培養生態、環境和海洋類碩博士研究生,具備了涵蓋生態、環境、海洋等三個學科,從本科、碩士至博士的完整人才培養體系。畢業生廣泛就業于各級政府部門、高等教育與科學研究機構以及環境保護與治理、生態修復、海洋開發和管理等相關企事業單位,多人成長為勞動模范、單位負責人、企業家、高級管理人員和技術骨干。
近五年,學院教師在國內外TOP期刊發表學術論文近600篇,其中SCI論文45%以上,獲國家專利授權近80項,承擔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海洋和農業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等重要項目,先后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獎、海洋科學技術獎等多個科技獎項。
學院擁有一批特色鮮明的教學和科研支撐平臺,其中海洋工程裝備檢測試驗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下屬的船舶壓載水檢測試驗室,是我國唯一具備CNAS(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CMA(中國計量認證)、DNV GL(挪威船級社)和USCG(美國海岸警衛隊)等國內國際資質認證的船舶壓載水實驗室,平臺由岸基試驗基地和上海港口及近海生態環境科技服務平臺等組成,服務于國家壓載水公約履行和外來生物入侵放防治。水域環境生態上海高校工程研究中心、海洋環境監測與評價中心、海洋牧場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科研平臺特色顯著,具有較高行業影響力。生態環境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為生態和環境類人才培養提供了良好的實驗教學條件。
學院依托專業優勢,積極為邊遠地區提供生態養殖技術,2020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寧夏賀蘭縣“稻漁空間”,了解稻漁種養融合發展情況,該“稻漁空間”采用我院管衛兵副教授的陸基生態漁場構建技術。學院教師主持貴州、四川、云南、青海等地的產業扶貧項目,為鄉村振興貢獻智慧和力量。2021年,學院專家創建的上海太和水環境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登錄上海證券交易所主板,成為水生態修復領域第一股。
學院始終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聚焦陸海統籌和海洋環境與生態修復、水域環境與生態工程等科學研究和應用領域,堅持海洋、生態與環境學科的多學科交叉和協同創新,在水域環境與生態、水污染控制與處理、港航生態學與生物入侵防治、近海生態修復與海洋牧場工程、海洋環境安全、生態系統動力學及水域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利用等方向強化特色和提升優勢,致力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生態環境建設、鄉村振興、美麗海灣及美麗中國建設等國家戰略和地方發展需求,培養更多優秀人才、提供更專業更優質的科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