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經開:治水有“決心”,更要有“手段”,以水為筆繪就生態畫卷
“水變清了,再也沒有以前那股臭味了。”每天晚飯后,家住常州經開區戚墅堰街道湖港名居的曹新蓮都會沿著宛沿河散步消食,最近,河道的變化讓她很欣喜。
宛沿河曾是一條斷頭浜,沿線坐落著圩墩公園和3個居民小區,生活污水直排入河,河底污泥淤積嚴重,陣陣異味讓周邊居民叫苦不迭。2020年,總投資300萬元的宛沿河整治和生態修復工程完工,宛沿河徹底摘下了黑臭河道的帽子,恢復了水清岸綠。同年底,包含宛沿河在內的經開區52條黑臭河道實現“清零”。
近年來,經開區大力開展水環境整治和水污染防治,不僅讓一條條河道舊貌煥新顏,還打造了河道“升級版”,建成了革新河、鵝頸灣、宋劍湖生態濕地,增加了區域內的親水平臺。
說起宋劍湖的變化,家住宋劍湖畔的居震民頗有感觸:“這里原本是臭水塘,附近小作坊經常往里面排廢水,周圍村民也把它當作垃圾場,經過都要捂著鼻子走。經過幾輪整治,小作坊不見了,水清了,打開窗戶就能看見美景,我們都很高興。”
2017年至2021年,宋劍湖生態濕地改造提升一期、二期、三期整治工程如期完成,從搬遷“散亂污”企業到整治清理“廠中廠”,從河道清淤、環境綠化到修建步道、舉辦馬拉松,從大刀闊斧的整治到錦上添花的修補,宋劍湖實現步步見綠、轉角見景,宋劍湖生態修復案例還成功入選江蘇省首屆“最美生態修復案例”。
大江大河煥發生機,整治后的小微水體也如明珠閃爍在經開區各個角落。奚巷、狄坂、洪莊相繼創成常州市小微水體示范村。漫步橫山橋鎮奚巷村梅家河邊,3000平方米的水域干凈清澈,補植了水生植物,河邊安裝了木柵欄,掛起了紅燈籠,呈現出一派秀美景象。在整治水體的同時,村莊實施了道路“白改黑”、公廁改造、綠化造林等工程,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治水要有“決心”,更要有“手段”。
改建調節池、改造生反池、加裝粉末活性炭自動投放系統……2021年,總投資約2693萬元的橫林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工程竣工,執行更嚴格的排放限值標準,通過源頭管控,有效改善了區域水質。
據悉,橫林污水處理廠位于京杭運河五牧斷面上游,2021年底,京杭運河五牧斷面提前一年實現增Ⅲ目標,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為此,常州市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指揮部辦公室特別向常州經開區黨工委、管委會發來賀信。
在遙觀鎮前楊工業園,集中式工業廢水預處理項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設中。通過政府參與、多元投資建設生態“綠島”,統一收集、統一處理企業污水,實現“共享治污”。“工業園附近工業廢水點源多、水量小、水質復雜、濃度高,而工業園內外的中小企業又面臨處置污染物資金不足、轉移不及時、處置不規范等難題,生態‘綠島’可有效解決矛盾,為中小企業治污開辟‘綠色通道’。”項目負責人高培說。
貫徹“532”發展戰略,常州經開區將繼續念好“治水經”,積極謀劃建設生態中軸,沿三山港建設生態廊道,構建龍潭湖、雞籠山—鵝頸灣、革新河—大運河、宋劍湖等重要生態節點,繪就“水清、岸綠、景美、人和”的生態畫卷。(記者 徐千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