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陜西女娃→清華學子→首席專家
“十里崎嶇半里平
九山微水一分田”
在重慶一些山區
人們常年受到飲水問題的困擾
水質、水量無法得到保障
一位科學家自2005年起
憑借扎實的治水專業基礎
和多年在水務領域的研究成果
成功將先進的凈水技術帶到重慶
大大改善了山區居民的飲水狀況
她就是雷曉玲
雷曉玲
在陜西澄城一個小村莊長大
村民們靠在河邊打井喝水
一到雨天,水就會變得十分渾濁
雷曉玲作為家中最小的孩子
看著家人每天多次從家里
走到山溝里的河邊挑水
山區農村飲水困難的景象
從小就烙印在她腦海里
后來,雷曉玲以優異的成績
考入清華大學環境工程專業
本科畢業后保送攻讀研究生
師從治水大師張曉健教授
懷著對先進專業技術的孜孜渴求
2002年她辭掉工作出國深造
繼續學習環境工程
完成學業后
她進入一家世界500強外企水務公司
全面了解了行業市場運作
“搞科研必須知道如何轉化
否則容易成為空中樓閣”
一次,雷曉玲去重慶出差
她發現當地的地理地貌
還有水資源、水環境等
都與自己的專業高度相關
幾乎沒有猶豫
她放棄了外企待遇優厚
留在了重慶
“我是學水的
只有到親水、近水的地方工作
才能知水、治水!”
2005年,來到重慶之后
雷曉玲發現當地遍布的大山
成為飲用水安全的障礙
恰好自己在國外學習的
超濾膜凈水技術
有望解決這一難題
從此她便致力于研究
村鎮安全飲水和山地水環境治理技術
雷曉玲說
治水,就是給水看病
所以首先了解水
“一定要到現場去
診斷清楚問題之后
我們才能開藥方”
雷曉玲的恩師張曉健
給了她極大幫助
“畢業之后,只要遇到困難
一旦向張老師尋求幫助
張老師都會給予
快速、專業、清晰的指導”
雷曉玲在重慶時
張曉健不僅遠程提供技術指導
還在2007年專程從北京到重慶
和學生一起走山路考察
提供了很多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那時候,去重慶一些區縣
常常要坐一整晚的綠皮火車
距離最后考察現場的一段路
連汽車都進不去
山里的百姓聽說他們是來治水的
紛紛自告奮勇帶路
“那種信任讓人感動
同時感到了肩上的責任”
通過到各地走訪
雷曉玲發現濁度高、細菌超標
是山區飲用水的共性問題
超濾膜凈水技術雖然先進
但進口膜成本太高
無法在鄉村普及
愁眉不展之際
一位清華校友企業家
聽說了雷曉玲的工作
主動提供了國產濾膜產品
超濾膜凈水技術終于實現本地化應用
“都說眾人拾柴火焰高
我能夠成功完成技術研發和試點
離不開大家的支持”
雷曉玲帶著團隊做水質檢測
2015年,雷曉玲進一步
將治水方案推廣到重慶綦江高廟壩
當地水處理設施落后
一旦遭遇汛期
水庫、河流等地表水污染
設施就會超負荷運行
導致水質超標
村民們常常抱怨
“洗過的衣服第二天就變黃了”
為了讓老百姓早一天用上放心水
雷曉玲和團隊加班加點
“通常是白天到現場取樣
晚上回市區做檢驗
出完檢驗報告已接近凌晨
打個盹又接著開會討論”
當年6月,海拔1100米的
“高廟壩超濾膜一體化凈水技術示范工程”
順利落地
村民奔走相告
“我們的水變清了!”
雷曉玲坦言
那一刻她比村民還高興
治水多年
一晃人生過半
雷曉玲已成長為
重慶市首席專家工作室
(環境科學與工程)領銜專家
重慶市最美科技工作者
她主持完成國家級和省部級
科研項目50余項
榮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勵7項
主編/參編地方標準20余項
主編專業學術著作9部
主持研發的山地村鎮超濾膜集成技術
已在重慶建成示范廠站點300余座
并應用在云南、廣西等地的山地區域
雷曉玲還針對性提出了
“因地制宜、分級分區、遠近兼顧”的
水安全與水環境保護系統防控理念
在國際上獲得高度認可
雷曉玲指導培養研究生70余人、博士后3人
回顧多年來
研究過程中遇到的種種難題
雷曉玲總是提到母校校訓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她說,這句話是自己前行的動力
培養了自己身上的一種“闖勁”
那是面對新事物的渴望和追求
面對失敗的無所畏懼
還有肩上的責任和擔當
對于未來
雷曉玲描述了這樣一幅藍圖——
飲水不再是困擾鄉村發展的短板
最終帶來生態、人文環境的提升
水更清澈了,生活更安穩了
游客來了,旅游興旺了
鄉村富了,人才回歸了……
雷曉玲說,這幅圖景的實現
還需要多年持續努力
“但奮斗能讓夢想成真
我愿和大家一道為夢想奮斗
為鄉村振興加油助力!”
來源:清華大學
本期編輯:胡程遠、朱田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