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8日,市委宣傳部、市政府新聞辦舉行“‘深化六個改革’ 創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西安實踐”系列新聞發布會。邀請市生態環境局督察專員劉長宏、市水務局副局長魏鵬、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趙向軍到會,介紹有關情況并回答媒體提問。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楊麗萍主持。

過去一年
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務局、市農業農村局
分別取得了哪些工作成效?
2025年
還將有哪些“新動作”“新舉措”?
小布帶你劃重點
↓↓↓
市生態環境局督察專員劉長宏介紹,過去一年,西安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快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在重點攻堅上實現新突破,全市生態環境質量穩步改善。
一是全力守護秦嶺生態安全屏障
健全打擊破壞秦嶺生態環境違法犯罪行刑銜接機制,強化監督執法。推進省市《條例》重點任務落實,持續開展“五亂”問題動態排查整治,相比2023年,破壞秦嶺生態環境問題數量下降24.36%,行政案件立案查處下降52.21%。
持續推進秦嶺區域水生態環境鞏固提升,秦嶺區域10個飲用水源地和58個峪口水質實測達標率100%。
二是全力打造藍天碧水凈土家園
通過一系列大氣污染治理“組合拳”,全市空氣質量穩中有進,2024年優良天數241天,同比增加13天;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4天,同比減少14天;PM2.5濃度43微克每立方米,同比改善10.4%;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4.575,同比改善8.24%,特別是19個區縣(開發區)均實現了同比改善。空氣質量重點城市排名進位、重污染天數、PM2.5濃度等3項指標均達到目標要求。
水環境治理方面,2024年全市水環境質量穩中有優,6個國考斷面水質達標率100%,其中Ⅱ類水質占比提升至50%,相比2023年提高17%,12個省考流域補償斷面水質全部達到或優于目標要求,4個國考飲用水源地水質優良率100%。
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強化土壤污染源頭管控,加強地下水污染防治,深入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和黃河流域“清廢行動”,全市受污染耕地和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
三是全力筑牢綠色發展根基
構建“4+3+3+6”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西安模式”,西咸新區國家氣候投融資試點、航天基地、灃西新城、空港新城省級低碳近零碳試點建設成效顯著。全年竣工綠色建筑面積占總竣工面積97.66%,新開工裝配式建筑面積占新建建筑面積38.47%。累計創建綠色工廠270戶、綠色供應鏈16家。
累計建成運營再生資源回收服務點1178個,分揀中心16個,全年回收再生資源近300萬噸。全市32家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企業,年處置能力達到2480萬噸。截至2024年底,西安市化學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減排均已超額完成“十四五”目標任務。
2025年
市生態環境局
將聚焦生態環境領域短板弱項
標本兼治
統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提質增效
↓↓↓
堅決當好秦嶺衛士
完成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智慧化監管總體規劃,全面提升秦嶺保護“空天地網”一體化監管能力。常態化開展“五亂”問題排查整治,持續規范農家樂、民宿、旅游景區運營管理,進一步鞏固提升秦嶺區域水生態環境質量,加快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不斷增強秦嶺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
持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圍繞77項年度重點任務,185條具體工作措施,以減少重污染天氣和解決人民群眾身邊的突出大氣環境問題為重點,以降低細顆粒物濃度為主線,強化源頭管控、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和區域污染協同治理,推進實現“十四五”空氣質量目標。
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全面完成鄉鎮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定。完成渭河、石川河、灞河、浐河、新河等重點河流排污口整治。加強工業企業水污染排查整治。“一村一策”梯次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應管盡管、應治盡治,完成30個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和20處農村黑臭水體整治。
深入打好凈土保衛戰,強化土壤源頭防控,建成一批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加快建設“無廢城市”。推進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利用率穩定在90%以上。協同推進新污染物治理。
加速推動經濟社會綠色低碳發展
嚴格落實碳排放雙控制度,有序實施燃煤電廠關停和替代,持續擴大新能源裝機規模。加快城鎮既有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節能改造,新建公共機構、工業廠房屋頂光伏覆蓋率不低于50%。提升重點行業企業清潔運輸貨運比例,燃煤熱電企業及年大宗貨物運輸量在100萬噸以上的企業、物流園區的清潔運輸比例保持在80%以上。
市水務局副局長魏鵬介紹,過去一年,市水務局堅持以全市水務一體化改革為引領,攻堅克難、干字當頭,水安全保障基礎不斷夯實。
一是建機制,優規劃,水務投資再攀高峰
出臺《西安現代水網建設規劃》,統籌推進51個重點水利項目,累計完成全口徑水利建設投資112億元,西安市榮獲全省水利發展資金績效評價優秀等次。
二是守底線、固安瀾,災害防御穩扎穩打
修編河道、水庫、山洪災害防御預案366個,落實防汛“三個責任人”1186人。實施河道水毀修復工程43處,水庫除險加固5座,治理山洪溝項目5個,復核建立山洪災害危險區動態管理清單208個。全年有效應對23輪降雨過程,全市安瀾、防澇安全。
三是夯基礎、利民生,城鄉供水扎實有力
加強原水保障,引藍濟李工程累計補水521.75萬m³,引漢濟渭工程先期調水1.57億m³。推進75個“保交樓”、72個“保回遷”項目市政通水。建成農村供水改造提升項目19處,受益人口10.2萬人;漢長安城遺址區供水工程通水運行,13.3萬人喝上了優質自來水。
四是補短板、定實策,疏排治污提質增效
更新改造排水管道43.85km,建設雨污分流管道55.67km;整治東長安街等雨水管網混接198處。長安、高陵2座污泥處置項目建成運行。全年累計處理城市生活污水11.79億m³,處置污泥119.7萬噸,城市治污水平全面提升。
五是抓節水、重效益,資源管控取得實效
全年用水總量21.99億m³,較控制指標節約2.77億m³,萬元GDP用水量14.12m³,較2020年下降18.48%。再生水利用率達到36.8%,西安入選全國50個再生水利用重點城市名單。
六是強監管、正秩序,河湖管護行動有力
常態化推進河湖“清四亂”,治理水土流失面積74.5k㎡。實施秦嶺北麓河道行洪提升項目16個,形成生態水面352.65畝。
2025年
市水務局將踐行
“節水優先、空間均衡
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
縱深推動水務一體化改革
↓↓↓
實施重點項目攻堅行動
加快推進現代水網規劃建設
全力保障引漢濟渭二期、三期工程建設,啟動子午分水口、西南郊分水口等5個引調水工程,開展周至泥峪河、藍田馮家灣等水庫項目前期工作,加快黑河金井水庫項目論證,加快構建西安現代水網藍圖。
實施防澇排洪能力提升行動
全面筑牢災害防御底線
汛前完成馬岔河、高冠河等17個河道堤防水毀修復,年底前完成澇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健全技術、物資支撐保障體系。加快智慧防汛信息平臺建設。優化“四個一”積水點整治體制機制,全面提升防洪減災能力。
實施城鄉供水能力提升行動
全面夯實民生保障基礎
加大引藍濟李、引湑濟黑及秦嶺峪口徑流調水,用好引漢濟渭先期來水。加快推進李家河水庫輸水總干渠復線工程、子午水廠等工程建設。完成藍田縣西川片區供水工程(一期)、藍田縣賽峪供水工程,全力促進城鄉供水一體化規模化發展。
實施污水處理能力提升行動
全面推進水域環境治理
實施中心城區市政排水管網“通斷、補缺、治堵”微改造行動,大力推進雨污分流改造。投運藍田二污、建成高陵二污、完成十污擴容,統籌調配全市10座污泥處置廠運行。持續推進國家典型地區再生水利用配置試點市建設,再生水利用率提升到37%以上。
實施資源高效配置利用行動
全面提升集約節約水平
全面實施國家節水行動和黃河流域深度節水控水行動,到2025年底,萬元GDP用水量比2020年下降8%,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比2020年下降6%。
實施流域綜合治理行動
全面加強生態保護修復能力
持續開展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完成水土流失面積治理50k㎡。深化“河湖長+”部門協作,完善村級河湖管護體系,開展“亮劍護河2025”打擊河道非法采砂專項整治。完成堤防工程基礎數據復核和堤防標準化創建,持續打造一批“管理規范化、監測信息化、河庫生態化”管理樣板。
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趙向軍介紹,過去一年,全市農林牧漁業增加值367.19億元,增長3.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185元,首超2萬,增長6.9%,快于城鎮居民2個百分點,鄉村振興暨城鄉融合發展實現新跨越。
一是糧食生產實現“二十一連豐”,“菜籃子”工程國考連續3輪優秀
全市體系化探索推進耕地保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一縣(區)一策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深入實施“百千萬畝”高產示范方聯動創建,建成百畝攻關田507個、千畝示范方263個、萬畝示范片17個,打造“噸糧鎮”22個、“噸糧村”27個。
二是脫貧攻堅成果持續鞏固拓展,牢牢守住了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
全市7.11萬戶23.60萬脫貧群眾“兩不愁三保障”和飲水安全穩定達標。全年累計納入監測1436戶4527人,消除風險1107戶3660人,風險消除率達80.8%,穩居全省前列。
三是全鏈融合推進“五好”都市現代農業
“三區一帶三基地13+6集群”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持續優化壯大,建成國家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4個、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2個,乳制品、蔬菜、獼猴桃3條百億級和葡萄1條50億級產業鏈加快推進。
四是全力優化鄉村振興城鄉融合發展
務實推進“千村示范、全域提升”工程,90個村入選首批省級“千萬工程”示范村,占全省1/5。打造西安都市現代農業創新基地5個、西安鄉村空間站8個和一大批團建基地、青年鄉創客、鄉村會客廳等典型,走出了鄉村分解城市功能、城鄉融合發展的西安路徑。
五是大力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
西安智慧農情監管平臺、智慧農業、無人農場等新場景、新業態廣泛運用。全市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89%,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71%。
2025年
市農業農村局
將大力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
守牢糧食安全
和防止規模性返貧“兩條底線”
↓↓↓
實施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
全面保障糧食安全
和重要農產品穩定供給
堅持穩面積、提單產兩手發力,實施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建立糧食主產區縣、鎮街整域推進機制和其他鎮街整村推進機制,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384.3萬畝以上,總產量保持在140.4萬噸以上。
提升防返貧監測幫扶效能
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鞏固提升“三保障”和飲水安全保障成果,深入開展防止返貧就業攻堅行動,推進幫扶產業提質增效。健全脫貧攻堅資產長效管理機制,促進經營性資產保值增效,確保公益性資產持續發揮作用。
打好農業重點產業鏈硬仗
大力推動都市現代農業
高質量發展
加速發展縣域農業首位產業,推動區縣建設十億級農業首位產業鏈,鼓勵鎮街培育億元級特色農業產業鏈。豐富三產融合載體,打造“西安都市農業創新發展基地”,加快推進縣域農業產業融合發展區、高效農業生態觀光園、農業新經濟產業園等項目建設,以農業與文化、旅游、生態、互聯網等產業跨界融合,培育發展鄉村新產業新業態。
深入開展
“雙增收共富裕”行動
持續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活力
持續探索創新城鄉融合要素交易品種、優化交易模式,打造更加便捷高效的交易平臺,促進集體經濟發展,農民財產凈收入增加,2025年城鄉融合要素交易市場年成交額突破15億元。
加快400個市級重點村建設
繪就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畫卷
持續推進“千村示范、全域提升”工程,以“一村一方案”加快400個市級重點村建設發展和全面提升,申報創建省級“千萬工程”示范村60個。
打造“西安都市現代農業
新質生產力廊道”
加速釋放鄉村振興新動能
聚焦農業最新科技成果轉化,以項目實施為載體,以“和美鄉村”建設為基底,在環山路沿線構建“廊道+園區+村莊”的復合型空間布局,打造具有示范引領作用的農業新質生產力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