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本市首次向社會公開自來水水質信息,包括去年第四季度7項管網水指標、42項出廠水指標以及全年106項出廠水指標。數據顯示,所有指標全部合格。今后每季度第一個月的15日前,會公布上一季度的水質檢測結果。每年1月15日之前,還將公布上年度出廠水的全部106項指標的檢測結果。”
市民飲用的自來水水質到底如何,輕點鼠標就能知道。昨日,本市首向社會公開自來水水質信息,包括2012年第四季度7項管網水指標、42項出廠水指標以及2012年106項出廠水指標盡可在網上查詢。而數據顯示,無論市區還是遠郊區,從水廠流向居民家管網內的自來水指標均合格。
網站增設水質信息公開欄
記者昨日登錄自來水集團主頁,看到右側增設了一塊水質信息公開欄目,點擊后,按照公開目錄,即可點擊查詢相應的管網水、出廠水水質指標。市區水與郊區水的指標區分公布,市民身處哪一地域,即可“對號入座”查詢。
市自來水集團以及石景山、順義、昌平和平谷區自來水公司的5個網站昨天都將相應的指標信息“上掛”。其中市自來水集團公布的是其市區供水范圍內及所屬的郊區(縣)9個自來水公司的水質信息,9個郊區縣公司包括南口、門頭溝、懷柔、密云、延慶、房山、大興、通州、長辛店。
分門別類曬指標
記者注意到,出廠水指標42項中,分門別類“曬”出了微生物指標、毒理指標、感官性狀和一般化學指標及消毒劑指標等7類。其中,市民最關心的水堿含量也就是硬度、是否有臭味、渾濁度等都含在了感官性狀和一般化學指標當中。
公布的管網水水質的7項指標中,則集中在消毒劑指標、微生物指標以及感官性狀和一般化學指標中,包括了渾濁度、色度、臭和味、消毒劑余量、菌落總數、總大腸菌群、耗氧量等。
指標全部合格
公布的2012年106項出廠水指標,全部符合國家標準。以市區水為例,若含量過高,會引發多種疾病的硝酸鹽指標為1.8-9.2毫克/升,低于10的國家標準;渾濁度為0.11-0.21NTU,低于1的國家標準;俗稱水堿的總硬度指標121-348毫克/升,低于450的國家標準。同時,4項消毒劑指標中,三項本市自來水中未使用,另外一個指標游離氯也符合國家標準范圍。
水質監測將引入第三方機構
疑問一
水質檢測數據報告均由供水企業自身提供,是否有公信力?
市水務局供水處處長胡波:會組織專門隊伍定期進入企業抽查,監督公示的結果是否真實。同時,還有專人監控網絡等發布渠道,看其是否及時更新,“目前,一系列的懲治和處罰措施已經制定完成,待走完程序后即可發布。屆時,一旦發現弄虛作假或不及時公布,將依法處罰。”
公共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建議除了加強政府監管之外,還可以考慮引入第三方進行審核和監督。比如在公共代表的監督下開展審計,可以讓這些數據具備更高的公信力。
疑問二
每季度公布一次水質,頻率是否太低?
胡波:公布出廠水的42項以及管網水的7項,都是最基礎的數據,據此可以對水質安全做一個最基本的判斷。同時,因為檢測指標有檢測周期限制,且有很多水質指標波動不大,因此選擇了每個季度公布一次。但這并不意味著監測每季度只做一次,而是每天每小時都在進行,甚至還有一些指標均是實時在線監測,比如出廠水的剩余消毒劑含量、水的渾濁度以及水源水的毒性監測都是實時在線監測。同時,按季度公布水質的頻率將視推行效果和實施情況,再做相應的調整。
疑問三
管網水只公布7項指標,是否太少?
市自來水集團水質監測中心主任林愛武:7項管網水指標包含在42項出廠水指標之中,之所以再單獨提出這7項指標,主要是因為像微生物等其在管網輸送過程中容易發生變化,因此加大檢測力度和頻率。
而對市民關心的其他指標,比如硬度,在管網輸送過程中是不可能發生變化的,出廠時是多少,就是多少,市民可以對照出廠水的42項指標即可。
疑問四
同城水為何水質相差大?
林愛武:北京是兩種水源:地表水源和地下水源,它們的特點不一樣。地表水裸露在地面,受有機物污染的風險要大些,而地下水不易受有機物污染,但容易受地層結構影響,含鹽量比較高,基于兩種水源的特點,地下水的硬度和硝酸鹽相對高。以2012年自來水集團市區出廠水106項水質指標為例,硝酸鹽含量在1.8毫克/升和9.2毫克/升之間,而硬度則在121毫克/升至348毫克/升之間,雖然指標相差大,但可以保證的是,無論數值是高還是低,都完全符合標準,大家可以放心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