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的供給。實現這一目標,水利是最為關鍵的制約因素。
從我市農村水利的現狀來看,要夯實農業的基礎,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切實加強農村水利建設,大力推進農耕區的全域灌溉;堅持科學治水、依法管水、節約用水;加強水源地的保護和用水總量管控,大幅降低水消耗強度。
由于我市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而呈現出的季節性、區域性缺水特征十分明顯,這給我市廣大農村的生產生活用水帶來極為不利的影響。要增加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擺脫靠天種田的困境,必須把解決我市丘區干旱缺水作為農村水利建設的重中之重,加強對新水源地的建設和管理。圍繞“再造一個都江堰”、推進全市農耕區全域灌溉這一核心目標,建好重點抗旱水源工程;大力普及推廣節水型灌溉方式;建設一批節水型灌溉示范片區;抓緊建設好一批既能解決當前急需又具有中長期戰略意義的水利工程:如武引二期工程、開茂水庫、鳳凰水庫、沉水水庫、草溪河水庫等一批重點新水源工程。
我市農村水利設施大部分建成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原本的建設標準不高,加上多年運行,工程老化失修,其蓄水灌溉能力嚴重下降,由此而對全市農村形成工程性缺水。要解決這一難題,除要繼續加強對大中型水利設施的修建管護外,對廣大農村的小微水利設施建設也必須給予高度重視。除政府的資金要及時、足額到位外,還要廣泛地調動民間投資者的積極性。興修水利的投入是更有效、更持久、更長遠的惠農措施,惠及子孫后代。因此,必須解決好投資機制、體制上的問題,落實好農村水利設施的權、責、利保障措施,維護投資人的利益,以激勵農村有資金的愿意出資、無資金的愿意投勞折資,激發廣大農民興修水利的積極性。
有效利用寶貴的水資源是建設節水型社會的關鍵所在。當前由于生態環境的變化,地下水持續減少,造成可利用的水資源日益缺乏。如何節約用水,減少浪費,如何循環利用水資源,這在廣大農民中從認識到落實都是遠遠不夠的。目前在我市農田水利灌溉中,水利用率較低是一個普遍現象。已成渠系的防滲能力低下,農毛斗渠的跑冒滴漏浪費嚴重。農田水利灌溉離不開江河塘庫,也離不開小溝毛渠。有水可供、有水能供、輸水到田是一個環環相扣的有機整體,缺一不可。在廣大農村,要切實解決好最后一公里輸水到田的問題,要把末級渠系的改造提升作為農村水利建設中的一個重要的環節,把農村水資源的浪費降低到最小限度。
由于工業生產及生活性污染,不僅對農村人畜飲水造成的影響日漸嚴重,而且農田灌溉用水也可能因化學物質、重金屬的殘留而對農作物造成污染。由于邊遠農村信息相對閉塞,農民的科學文化知識缺乏,對水源是否被污染,如何保護,怎樣才能用上清潔衛生的水等問題缺乏認識,僅僅停留在“喝了水不拉肚子就是安全的”認知水平。因此,要加大對水源地的保護和水環境的整治力度,嚴格劃定飲用水源保護地和工程管護范圍,采取有力措施,抓好農村人畜飲水安全工程建設。讓廣大農民自覺養成保護水資源的意識。
加強農村水利建設的幾點思考
(作者系市人大農工委主任 王 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