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引灤精神 建設美麗天津:紀念引灤入津工程通水30周年
天津北方網訊:位于本市薊縣的于橋水庫是天津市民的“大水缸”。這些年來,為了護好“水缸”,薊縣封閉了水庫,取締了網箱養魚,還建造了濕地,打造“天然屏障”。
保證飲水安全 取締網箱養魚
薊縣有一個小山村,名叫于橋村。1959年12月,為了保護下游免受洪水之擾,決定在這里修建一座防洪水庫,這就是于橋水庫。
回憶起水庫建設之初的場景,于橋水庫管理處首批職工之一劉云波老人仍歷歷在目。“那時于橋水庫的工作環境很差,1983年納入引灤工程后,改變了于橋水庫的命運。”劉云波說,因為引灤工程的建設,于橋水庫在功能上除了攔洪蓄水外,取消了農業灌溉,改為向天津的百姓送水。“水庫的水多了,周邊一些村民開始在水庫里游泳、游玩,甚至有人用網箱在水庫里養魚。”劉云波回憶說,由于養魚戶往水庫投放餌料,直接影響水體安全,致使氮、磷含量不斷增高,直接誘發水體生物生長。為保證飲水安全,薊縣開展聯合執法,徹底清除了庫區網箱和周邊魚池。這些年,薊縣加大了依法治水力度,在由水政、公安、工程技術人員組成“三位一體”執法隊伍的基礎上,組建庫區管理所,專業執法人員達到20多人。經過多方的努力,水庫的周邊環境被治理得越來越好,水質也得到了更完善的保護。劉云波說,他在水庫干了43年,深知引灤工程的不易,也明白對于天津百姓來說,水有多珍貴。
有效利用水資源 發電供給居民
除了保護水庫的水質,當地也將資源最大限度利用起來。在于橋水庫壩下放水洞出口處,有一座本市唯一的水力發電廠——于橋水力發電廠。于橋水力發電廠有4臺機組,1988年8月并網發電后,填補了本市沒有水力發電廠的空白。發電廠負責人王相佐告訴記者,截至目前,于橋水力發電廠已經累計發電3.8億千瓦,產值達到了9000萬。現在,發電廠的最大日發電量可達到9萬千瓦,滿足近3萬居民一天的用電量。
天然“凈水器”保護“水缸”
沿著于橋水庫北岸行駛不到兩公里,有一片片樹木和叢叢蘆葦包圍著的濕地,水里種植著大片的荷花,這里就是白莊子生態濕地保護區。水庫管理處副處長程君敏告訴記者,這片濕地面積約1700畝,種植有凈水作用的蘆葦、蒲草、荷花等植物,同時還有大量的水草,氮、磷等營養物質流經這些植物根莖間被轉化,增加了水中溶解氧的含量。生態濕地,發揮了固堤護岸、涵養水源、滯納水中污物、吸收水中氮、磷等多種營養成分的效用。而在整個庫區,有包括白莊子濕地在內的三個大型濕地保護區,約占庫區周邊三成左右的面積,擔當著庫區“凈水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