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屆三中全會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戰略高度,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做出了全面安排和部署,明確將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加快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而要實現“美麗中國”的偉大夢想,環保產業人才的培養是關鍵。
根據中國水網《環境產業應屆畢業生就業形勢研究報告》(2013版)統計數據顯示,到“十二五”末期2015年,中國環保產業產值將達到2.1萬億元左右,到2020年環保產業產值預計可達4.2萬億元左右;2010年環保產業從業人員總數為420萬左右,預計2015年達到840萬,2020年達到1690 萬,環保產業未來的人才需求缺口巨大;而環保企業應屆生需求年平均增長率15%左右,與環保產業巨大的用工需求之間存在較大差距。
2013年11月15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做出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全文公布。其中,第42條對“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進行了戰略部署,對促進環保產業人才培養和就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
《決定》指出,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創新高校人才培養機制,促進高校辦出特色爭創一流。
面對我國教育體系與市場始終相對脫節的現狀,《決定》從政策層面主動提出了“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及“創新高校人才培養機制”的要求。對環保行業來說,這將有力地促進學校和企業通過革新教育體系、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形式來實現環保教育和市場發展的有效結合。而目前,一些環保企業和學校就在這方面樹立了良好的典范。
桑德國際近年來一直與蘭州交通大學、安徽理工大學等高校積極合作,由公司專家擔當導師聯合學校共同培養碩士研究生等高素質人才。巴安水務亦和當地職業院校通過聯合開設培訓班及學生實習等形式來培養技術型人才。
華中科技大學武昌分校城市建設學院也與當地水務局和水務集團在人才培養上展開了長久而良好的合作,其榮譽院長唐友堯表示:“此次《決定》中提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非常具有實際意義的”,企業可以委派重要職工或骨干進入學校學習深造,校企可以合作進行項目開發和科學研究進而共享研究成果,在就業上企業和人才也可以實現雙向選擇。
作為環保行業的平臺企業,中國水網聯合E20環境產業俱樂部百家環境名企,與院校合作,于2007年聯合發起大型綠色招聘活動,旨在提高環境企業需求與高校環境畢業生之間的匹配度,化解環境產業就業與招聘供需錯位的難題,促進行業的良性發展。2013年中國環保產業就業形勢異常嚴峻,“綠色招聘季”迎難而上,北京、天津、上海等6城巡回,累計參與企業超過100家,高校70多所,參與學生10000余名,受到行業、高校和媒體的廣泛好評,是校企合作的成功典范。
校企聯合培養環保人才,既能促進學校根據環保市場發展需要適時調整學科或教學結構,促進教學優化升級,又為企業提供對口選擇人才的機會;同時,通過為環保市場輸送人才、促進解決就業難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彰顯了企業和學校的社會責任感。
分類招考或注冊入學
《決定》指出,加快推進職業院校分類招考或注冊入學。
在中國傳統的教育體制中,“高考”是決定命運的關鍵,即使考生退而求其次選擇職業院校,高考分數仍然是能否被錄取的關鍵因素。而此次《決定》提出“加快推進職業院校分類招考或注冊入學”,使考生和學校可根據自身意向進行分類招考或直接采取注冊制入學,從而淡化了高考分數的決定性影響,化解“一考定終生”的悲劇。
華中科技大學武昌分校城市建設學院榮譽院長唐友堯表示,近幾年國內有些省份已率先開展了職業院校分類招考和注冊入學的試點工作,一些報考高職院校的學生可不參加高考,由學校依據其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和職業傾向性測試成績錄取,此次從政策層面提出這個概念,將有效促進職業院校和高校的錄取制度改革。對于環保市場來說,將為環保教育和培訓提供更豐富、更全面的人才儲備。
終身學習
《決定》指出,試行普通高校、高職院校、成人高校之間學分轉換,拓寬終身學習通道。
“學分轉換”亦是有著革命性意義的命題。目前教育體系中,讀職業院校或成人高校上升通道十分有限,而實現學分轉換以后,既有利于學生跨校享受更優質的教育資源,同時也對各類院校的教學、培養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對環保產業而言,“學分轉換”一方面有利于在校環保專業學生的優化培養,另一方面也為未接受過系統教育或長久脫離學習環境的環保從業者提供深造學習的機會,這都是為環保人才創造終身學習的條件。
天津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副院長季民指出,目前環保產業正值技術革新和產業結構變化的新時期,環保從業者需不斷接受教育,終身學習,用新的知識、技能和觀念來武裝自己,保持應變能力,從而推動產業更好更快更優的發展。
《決定》從政策層面提出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及“終身學習”等要求,對探索環保人才培養新模式、加速人才融合、形成合理優良的人才梯隊,進而促進環保產業快速健康發展有著深遠影響。
隨著環保產業前進步伐持續加快,我們呼吁更多、更全、更合適的配套政策的出臺和實施,讓“看上去很美”的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政策真正化身為推動環保產業快速、創新發展的強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