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環境報
向中國“輸出”污水處理工藝的歐美國家,在本世紀初就根據各自需求開始了對污水處理的全新探索和實踐。“總體上要在水、營養物、能源三方面實現回收,相關的工程技術探索基本都在沿著這些方向不斷深化。”王凱軍說。
而正在不同程度面對水質、水量危機的中國城鎮,污水處理未來也必須將安全、循環利用等作為核心目標,而非簡單的污染物減排。北京已經率先開始了這樣的實踐,將水質標準提高至與地表水質標準接軌,并將污水處理廠定位為再生水廠,由此帶來的技術、管理乃至機制上的變化正在逐漸顯現。
-中國市場有動力、有需求-
曲久輝表示,原來我們把污水當成廢物,只關心把它處理掉、排放掉;而當把污水看做資源,就需要全過程考慮,怎樣把水、物質循環利用,更關注健康和安全。“對于傳統的污水處理而言,這是一次全面而重大的變革。”而他和志同道合者們一起,相信中國污水處理行業能在這輪變革中找到不再“亦步亦趨”甚至領先的機會。
王凱軍回憶說,他們在此前的討論時就一致認同,污水處理正處在重大變革的技術積累階段,而中國在這方面有著巨大的需求和機會。“與歐美發達國家城市發展、基礎設施已然定型相比,仍在持續發展的中國有足夠的空間和動力,對技術創新的需求更迫切。”
王洪臣認為厘清中國污水處理行業未來方向已經非常緊迫,他認為中國的城鎮化迫在眉睫,市政基礎設施一定還會有巨大需求,加之一大批現有設施亟需改造。如果還是沿著老路前行,而沒有面向未來需求的合理引導,將會留下更多遺憾。
-水污染治理產業有基礎、有困惑-
而專家們則對中國污水處理的產業積累具備信心。俞漢青近年來一直密切跟蹤國際前沿水處理技術。“這些年通過跟國際同行的交流,以及大量的比較分析和梳理。總體來說,中國在污水處理領域,無論是科技原理探索,還是基本工藝應用,包括污水處理裝備的生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而在柯兵眼中的水污染治理行業,已經成為中國從業人數最多、技術門類最為齊全、各類業態發育最為充分的環保產業。“國家在污水治理科技戰略方面,一直沒有間斷對技術集成、規模工程的示范應用研究。而近年來行業在發展、創新上的困惑,正孕育著重大的技術變革,為我們提供了機遇。”
通過概念廠打造開放平臺,將先進理念落地
專家們希望中國污水處理行業能抓住這個機遇,而概念廠就是其中重要的載體。余剛這樣解釋他們從研究者轉為實際推動者的目的:針對行業發展提政策建議,這是他們過去一直做的事。有一些被采納了,但是也有很多建議,因為各種原因并沒有得到充分的理解和認識。所以他們現在不僅要繼續提政策建議,同時要推動先進理念落地,轉化為實際。“用事實去證明,原來一個好的東西應該這么做。”
在各領域一直潛心學問的專家們此次走向前臺,希望呼吁業內集思廣益、形成共識。柯兵表示,越大范圍形成共識,就越可能明確需求,進而影響決策的走向。“今年是‘十二五’倒數第二年,也是下一個五年科技計劃形成制定的過程。行業內意見的充分表達,將有可能反映在未來的政策方面。”
王凱軍向記者解釋說,他們相信通過對概念廠內涵的明晰、完善和最終實現,能夠逐漸對相關技術、政策轉變施加影響。“而在對概念廠多維度目標的探索中,在標準、資源、能源、環境友好等方面,任何一個領域的探索和探索,都有可能對現有污水處理事業,現存的污水處理廠升級改造產生影響。希望在接下來城鎮化的過程中,污水處理領域不要再走老路。”
專家委員會已經向業界正式發出邀請。”這是一個完全開放的工作平臺。”余剛說,希望國內外專家、企業家和一些管理者都能夠參與到持續的討論和項目中來。而一段時間以來,來自學術界、企業界對概念廠的反響,也在進一步堅定他們的信心。“對于全新的、還沒有定型成熟的概念,包括我們自己,大家都需要一個學習、探索、歸納、完善或修正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