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土資源部等公布了兩份水土資源報告,全國人大也在上周通過修訂《環境保護法》,可以判斷,和大氣霧霾治理一樣,更隱蔽的土壤和水資源治理,也到了出實招、動真格的時候。
讓公眾知曉水土污染狀況,可視為凝結共識、形成合力的第一步。4月22日,國土資源部公布《2013中國國土資源公報》,2013年中國水質較差和極差的監測點占總數的比例將近五分之三,達到59.6%。比2012年的比例57.4%有小幅上升。而水質優良的監測點占總數的比例僅略高于10%。
4月17日,環境保護部和國土資源部聯合發布了《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土壤環境狀況總體不容樂觀,部分地區土壤污染較重。
這一調查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對土壤進行大規模的普查,實際調查面積約630萬平方公里。大體而言,我國土壤總點位超標率為16.1%,輕微污染點位占比較大,為11.2%,另外輕、中和重度污染土壤點位比例分別為2.3%、1.5%和1.1%。
兩份報告的公布,引起輿論高度關注。論者主要集中于兩個角度,一是對政府公布數據表示歡迎。二是對污染現狀揪心,對治理難度憂心。
大面積水土資源污染,是30多年經濟高速發展的代價。承接世界產業轉移,大力發展加工制造業,在中國崛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同時,也埋下污染大國的隱患。
治理污染,說了很多年,但效果不彰,甚至污染越演越烈,原因繁多。其中現實利益和長遠利益不好平衡,在首重發展速度的大環境里,理念、法制、治理機制等都落后于現實。
時至今日,全國大面積霧霾,空氣污染已經凸顯在人們面前,政府一再表態要限時治理。而食品安全等生存環境惡化問題,進一步觸動人們對水土污染的神經,加快加大力度治理生存環境,從普通民眾到政府,社會各個層面達成共識順理成章。
30多年的高速發展模式,已經讓生存在這塊土地上的民眾難以承受。貧富差距、就業、就醫、讀書等還是社會問題,空氣、土壤、水等基本生存資源的污染,是社會任何層面都必須面對的基本問題。在這個背景下,去GDP化,轉變發展模式,調整產業結構等更需要環境保護的硬指標。
治理空氣、水土將是一個漸進而漫長的過程,但預防污染進一步擴大,再尋求治理,縮小污染規模,應該是比較現實的思路。現在,政府首次公布摸底情況,全國人大再通過25年來環境保護法的首次重大修訂,對污染企業實施更嚴厲的懲治措施等,只是開始動真格的第一步。未來,尋找合理機制,調動社會廣泛參與治污,將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也將給環保產業帶來巨大發展空間。
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其中明確提出重點支持的領域,就包括推進重大節能環保、資源循環利用等技術裝備產業化,支持企業設備更新和研發創新,加快中西部鐵路、清潔能源等重點工程建設等。
可以確定,從公布情況讓公民知曉,修訂完善環保法,到激勵環保產業發展,中國在污染治理上的力度會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