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灣畔,曹妃甸滿目蔥綠,彰顯出一派生機。然而,一個更加宏大、更加震撼的綠色宏圖正在曹妃甸人的心中升騰—一條以綠色發展為基調的循環經濟鏈條,正在成為曹妃甸的發展動力。
走進首鋼京唐鋼鐵公司的車間,記者深深感受到循環發展的魅力。
“把各個生產環節產生的廢物吃干榨凈,循環發展讓企業‘沒有沒用的東西’。”首鋼京唐鋼鐵公司副總經理楊春政對記者說。
在這里,各條生產線銜接緊密。煉鐵和煉鋼之間采用世界領先的“一罐到底”技術,以減少熱損失。采用干熄焦技術,把焦化產生的余熱全部轉化為電能,企業自發電率達到98%。煉鋼過程中產生的余氣則根據后道工序不同要求,進行優化配置利用。
楊春政介紹,按照循環經濟理念,首鋼京唐鋼鐵公司建設之初,就進行了70億元的環保投資。其中,高爐干法除塵技術在世界上5000立方米以上大型高爐中第一次采用,煤氣中粉塵的含量降至2~3毫克/立方米,是濕法除塵的十分之一。
在第一熱軋分廠,超過1000℃的火紅鋼板,在長長的輥道上被冷卻。“冷卻的高壓水,一半以上來自海水淡化水。”楊春政介紹,公司四套海水淡化裝置日產淡水5萬噸,可以滿足整個鋼廠50%以上的淡水需求。
“首鋼京唐鋼鐵公司不僅是綠色發展的典范,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也起到了引領示范作用。”曹妃甸區副區長、工業區管委會副主任張貴寶說。
不僅僅是首鋼京唐鋼鐵公司,在曹妃甸的其他重化工業企業中,循環經濟的“身影”隨處可見。
站在北控阿科凌曹妃甸海水淡化有限公司院內,向西望去,碼頭上的門座式起重機非常清晰。“向西走1.4公里就是大海,水泵吸取負9米地方的海水,再經過淡化處理,水質很好。” 該公司運營負責人周海燕介紹,阿科凌項目是曹妃甸海水淡化的中試項目,目前每天運行一套設備,淡水產量為1噸。海水經過復雜的過濾系統,46%變成淡水,其余54%成為濃鹽水。這些淡水通過管道流進一路之隔的華潤電力有限公司一期,用作發電冷卻水;濃鹽水則成了新島化工的生產原料,用以提煉溴、鉀等化工產品。
在阿科凌廠區的北側,有一片約900畝的空地。“這是日產百萬噸海水淡化項目的預留地。”曹妃甸工業區管委會副主任朱越杰說,這些水將跨越二百多公里,作為北京市的戰略水源保障,解決首都一部分淡水需求。
記者發現,曹妃甸的財氣、人氣不斷聚集。2013年,全年共實施億元以上項目170個,總投資2500億元,當年完成投資650億元。海清源反滲透膜制造、首鋼三冷軋等一批項目竣工投產,LNG碼頭建成并向京津唐地區供氣,中關村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中國留學人員創業園等一批項目成功簽約。
目前,在曹妃甸工業區,已經形成港口物流園區、鋼鐵電力園區、化學工業園區、裝備制造園區、綜合保稅區、新興產業園區、高新技術產業園區7個產業園區。大項目—產業鏈—產業集群建設步伐加快,曹妃甸已進入產業加速聚集期。